心性清明                       溫詠鳳

大清早,依循日常慣例,手捧跪墊往庭院仰天行燒香禮,發現對面新住戶開始替其枝葉曳地之巨大樹叢動工。傍晚遠眺這原是兩顆筆直的大樹,經修茸後,幹是幹,枝是枝,葉是葉,迎風招展,矗立於湛藍天空下,的確教人眼前一亮,悠然自得!凝注片刻,恍然有所啟示:不僅樹要修,人更要修。感悟自己當年的「無明」,就像隻無頭蒼蠅到處鑽,恰似毫無空隙、蒼茫之樹,叢密密麻麻不見天日。

人最可貴的是讓本性光明,心地清淨。「心」無私欲,自然會剛;「心」無邪曲,自然會正。有見識的人洞悉先機,對事情的輕重估計得很準確;心性迷亂的人,一件東西明明擺在眼前,卻是視若無睹,看不見、找不著。有這麼一句話:「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聖人用心若鏡,一窪止水平靜如明鏡。安靜就能明澈,明澈就能空明,空明就能順任自然,相對水面起漣漪就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人能心安,是最大的幸福。然而,放眼今日社會的發展,為人類提供大量的資訊、大量的物質消費,於是每個人變成了一座活動的機器,一個有身軀、有觀感、有反應,但卻沒有一個具生命力的靈魂的人。新世紀的忙碌,叫人迷失,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活動,以條件反射為主,以吃、喝、慾望為全部。教人遠離真理、遠離對錯和善惡,讓人患上了一種現代病、文明病即神經病、血壓高、糖尿病等等,歸納於城市經濟起飛產生的頑疾。因為令人感到疲勞的不是身體的疲勞,而是精神上之壓力與緊張,這是世紀大病,「忙碌」的人,再不需要安靜、內省。人的終止價值於條件反射,吃、喝和慾望。一個純向外求的人,心境所惑,習性所牽,不可能有內省、內望的時間、空間。所以早在百年前,美國著名醫師曾斷言:在沒有開化的鄉村,是不會有人患神經衰弱症的。迄今,事實已證明了這位神經病學家之預言。當然我們總不能回到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社會總是要向前進的。對不?但是,遺憾地看到都市人在滾滾紅塵中為物慾束縛,汲汲功利,如此的隨波逐流,患得患失,到頭來不是迷失了自我,喪失了本性;就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究其原因,在於不能淨心,心不淨,則神不清。因此忙碌的社會中,保持那怕是片刻清淨的心,是十分需要的。奈何大家都忙於工作,忙於享樂,個人安靜時刻,卻極度貧乏。但是如果沒有安靜,則無從反省。同樣地,人不去除私欲,則心神不會平靜,必須澄清了心境,從事於理性的反省,讓我們心超越紛雜的現象。親愛的親道們,要擺脫俗念,安於淡泊,看來必要為自己設計一條明確的道路!

值此白陽末期,仙佛都繫念著天下蒼生,前輩們也在焦急尚有許多眾生依然未求道,不覺悟;嗟嘆功利是非的觀念,將人心封閉在狹小的區域,而不得昇華。如何從沉淪的社會中,拯救靈魂,以恢復高貴品格的生命莊嚴,著實煞費周章。看看近年的報刊,幾乎天天世界各地都發生劫難的負面消息。人間的巧、偽、權、詐,造成種種醜惡禍害,盜、劫、搶、掠……喪心病狂節節上升,痛心的肇事,竟在這知識爆發,物質文明社會裡。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良心的喪失啊!每趟路經天橋,俯首高速公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芸芸眾生中揣測著究竟有若干是我同道中人?很自然地會泛起這麼的一絲感觸。深信凡我同修,均慇切的期盼身邊的親朋好友,能夠把握良機,求道、修道,俾予達致「心性清明」,這總比饋贈任何禮品來的珍貴。只以澄清的心志求「理」,看得日新的妙處。能夠清靜無為,心境安泰的人會發出自然的光輝,「成」固欣然,「敗」亦可喜。除了明辯是非之外,人世上一切利害得失都不去計較,誠然沒有比別人優秀的地方,但這一生當中,似乎事無不可對人言,凡事都是向「善」的。

前此去作健檢,預料佇候是必然的,出門之前,往書架上信手拈來一卷,於診所正閱讀入神處,冷不提防護士姑娘好奇的嚷:「哎呀!現在是什麼時代了,你居然還在看孟子的書?」大庭廣眾,不便析論,低首緘默之同時,猛然察覺,此不正是後學當年的縮影嗎?求道不久,竟然在佛堂向引保師索借娛樂雜誌不遂,暗潮對方熱忱推薦「善」說視作附庸風雅。勾憶往事,愧疚得幾乎頭也抬不起來。人一天不思「善」,邪惡就來了。疑惑他人徒然增添煩惱,也傷害了自己的心。皆要留意隨時撲滅意識中的「惡」念,言行舉止都是向「善」的。記取花香不會逆風至,然善人之香氣卻可逆風飄來!如今充份領悟到聖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萬事萬物之「理」,從書上而知道理,則這些「理」具實用價值,尤以勵志格言,一似暮鼓晨鐘,以我之心體貼聖賢之理。有一些刻薄的心,就不合乎「仁」;有一些傲慢的心,就不合乎「禮」;有貪婪的心,就不合乎「義」;有欺詐的心,就不合乎「智」。書之論事,昭如日月,想要獲得人間彌勒淨土,就必須先潔淨自己的心,心淨則明,明察秋毫。「欲」太甚,則昏蔽而昧理義。修道人都懂得珍惜著內在精神,蓋以精神的活動是永恆而又廣遠的。我們如果不甘使自己庸碌一生,該往精神方面去追求,感悟到增加氣質、心靈的高貴,一概不留戀外在的物質,甚至於樂意放棄,只要能維持正常生活需要的「錢」、需要的事物之外,就足夠了。要知道支配我們對待金錢態度的最後閘門不在「錢」,而在卑劣的「欲」。只要把握了「欲」就能掌握自己的金錢觀。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當你放縱它的時候;欲望也是有限的,當你有意識疏通、控制的時候。所謂:窒「欲」如止水,能夠達到雖見可「欲」,而不屑一顧,遠離塵囂,那麼人生境界就寬朗多了!

聖人視富貴如浮雲,金銀財務均是身外物,何不把我們追求物欲的時間,追求金錢的心與力,用來救人靈性,度人成全,將世間的五欲轉化成「法欲」。助道,救人心於沉溺物欲,權勢之誘惑,不令其身心妄作非為。傳遞彌勒福音救人靈性,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都有積極的貢獻,追求完成了理想神聖的工作,那該是多好!只要能保持心靈中空無一物,心地靈性才能充滿元氣。我們靜而不搖,則知足知止,排除外物的引誘和干擾,「欲望」已失去其魅力,頭腦清醒增長「妙智慧」,這「智慧」亦由於避免嗜「欲」而保存,不以財富為榮,不以貧窮為恥,不著重戴什麼?吃什麼?住什麼?再美麗的房子,而家庭人際關係不理想,只不過那是一個空殼子。體會純樸不僅是一種美德,同時也讓我減少物欲,遠離罪惡,以品德清高為最大榮譽!再說當我們人際的關係遭到煩擾、苦惱不堪的時候,奉勸大家回堂來靜一靜,這道場是避風港。人生苦海,當身心受到侵蝕、煎熬之時刻,那一種「苦」不足為外人道;「患」生於「氣」,唯有忍讓一途。靜默也是一種反省,檢點自己做事、待人接物是否也所虧欠、忽略之處。相對地自然會減少對他人的抱怨、瞋恨或者不諒解,頓令自己過失得以及時改正,這也是「清心」的意義。況且既是彌勒眷屬,必要養成大的度量、大的胸懷,處處表現豁達氣度,不失為一種重要的修養,它是品德、學識的綜合體現,由此被世人所重視。更何況我們對別人的缺點肯原諒,對世界不完善的地方能寬容,所有壓力都得到抒解,擺脫了一切「後天」的,外在的人為壓迫,才是找到「真我」回到「本真」。此送上唐李義山北青蘿最後兩句「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值得琢磨、琢磨。

平凡是福,平淡得雋永。驀然,一陣輕風流動枝葉,搖曳伴我迎向晨曦,送走夕陽,嬰兒般蒙然無覺,但洋溢著新生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