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清氣爽
 
              林達雄   

神清氣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飄飄然。

我們先來看看人為何不能神清氣爽,太上老君在幾千年前在《清靜經》中就跟我們說:「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人本來喜歡清靜,但我們的心卻不斷的去騷擾它,人的心本來喜歡安靜,但我們的慾望卻不斷的去牽制他。人所以會神不清氣不爽,因為有妄心。心中有慾望,就會對萬物產生執著,就會產生貪求,而生煩惱妄想,因此身心就會憂苦受辱,沉淪於苦海中,流浪在生死之中,所以當然會神不清氣不爽。

人生的痛苦,主要是因為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世俗的榮辱與禍福,都會動搖人的心志,使人沉迷於貪、嗔、癡的慾念之中,趨榮避辱、患得患失,無法知足、節制,最後陷於感官聲色之中,淪為慾念的奴隸,終至無法自拔。如:某大城市前司法主管,原來是縣級一名小警官,在縣表現優異,後來被調到大城市,逐漸委以重任,而昇到司法局長。到大城市後禁不住財勢聲色的誘惑,逐漸腐化,結果因貪汙,受賄,強姦罪,後來處死,死前說出下面的一番話:「要是當年我不從縣裡調出來,留在那裡安心當一個小員警,我的今天就不會是這樣。貪圖功名利祿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我死後我的孩子就不要再姓我的姓了,改姓别的,子子孫孫以後再也不要從政,不要當官,遠離功名利祿。平淡、平安才是福。」前司法主管的這番話,貪慾會害死人,是警世之言,對普通百姓,對當官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用,都值得我們認真的想想!

要如何治我們的心呢?要如何才能常清靜呢?太上老君在《清靜經》中也跟我們說:「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人每天的想法和慾望有多少?是無窮無盡的。人的起心動念比什麼都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環境也變複雜了,而慾望也一年年的增加,從小時候只想要的糖果玩具,到長大以後變成名利,權勢和成就,煩惱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不清靜。我們都知道萬法由心生,所以要治它,就要像老子所告訴我們的,去除我們不當的慾望,不為外物所役使,清除我們的內心,內心清淨無一物,那麼何處可以惹塵埃呢?自然而然六慾不生,貪嗔痴三毒就會消滅。人如果凡事不強求,不妄為,知足而且節制,常保一顆清靜的心,讓自己過著自然簡單的生活,那麼痛苦與煩惱將無從生起,所以常唸《清靜經》,能夠領悟其中的道理,照著去做,就可去除煩惱,常得清靜。

從前有間廟,蓋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很大一望無際,廟中供奉著傳說中菩薩戴過的佛珠鍊子。廟裡只有一艘小船供和尚出外採購之用,外人無路可接近,把佛珠鍊子供奉在廟中,是非常的安全。廟裡,住著一位老師父,帶著幾位年紀較輕的和尚修行,和尚們都期望能在這個山清水秀的環境中,在菩薩的庇佑下,潛心修練,早日修成正果。有一天老師父召集他們說:「菩薩鍊子不見了!」和尚們都不敢相信,因為廟中唯一的門,二十四小時都由他們輪流看守著,外人根本進不來,佛珠鍊子不可能不見,除非是內賊,彼此間議論紛紛,他們都從原先清淨的修行者和尚的身份變成偷佛珠鍊子的嫌疑犯。老師父安慰他們說,他並不在意佛珠鍊子被偷,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而且好好的珍惜它,老師父願意將鍊子送給這位這麼喜歡它的人。老師父給他們七天去思考,去反省懺悔。第一天沒有人承認,第二天也沒有,但是原來彼此之間合睦互信互敬的和尚們,因為多了份疑心,已經不再交談,氣氛冷漠得會令人窒息。到了第七天,還是沒有人站出來承認。老師父見沒有人肯承認,便說:「很高興知道各位都是清白的,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佛珠鍊子不曾誘惑得了你們,考驗通過了,你們修行可以告一個段落了,明天早上就可以離開這裡。」第二天早上,為了顯示自己的清白,和尚們一大早就背著行囊,準備搭船離開,只剩一個雙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薩面前唸經,眾和尚心中鬆了一口氣,因為有人終於承認拿了鍊子,讓真相大白,洗刷了大家的冤情。老師父向無辜的和尚一一道別後,轉身問瞎和尚:「你為什麼不離開?鍊子是你拿的嗎?」瞎和尚回答:「不是我拿的。」師父又問:「既然沒拿,為何留下來,讓別人誤會是你拿的?」瞎和尚回答:「疑心很傷人,需要有人承擔才能化解疑心。佛珠雖然掉了,但是佛心還在,我是為了修養佛心而來的,不是為了佛珠!」老師父從袈裟中拿出傳說中的佛珠鍊子,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鍊子還在,只有你配得上戴它!」被人誤會的滋味並不好受,但明知留下來會被人懷疑,瞎和尚為什麼還要留下來呢?因為他內心清淨,不貪圖名利,是真正為了修養佛心而來。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本來就沒偷,何必去擔心別人的猜疑呢?

會影響心境的事情很多,後學舉出一些,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

1. 清心寡慾,知足遣慾。知足常樂,不要有貪慾,就不會去為非做歹,做違法犯紀的事。

2. 萬法由心生。所有的念頭都由心而生,所以我們說修道要修心,只要把心修好管制好,壞的念頭就不會出現,人就不會惹麻煩,就會快樂。

3. 不要住相,不要執著。《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貪婪憂慮恐懼束縛了身心,束縛了世界,慈悲寬恕解放了自己,解放了世界。執著,住相則會導致身心不安寧。

4. 放開心胸,展望未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莫為夕陽添惆悵,夕陽去後朝陽來。心胸狹窄,時時刻刻與人斤斤計較,一定快樂不了,所以要放開心懷,能讓人處且讓人。

5. 養好身體。身體不好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緒,所以要把身體養好,有毛病要趕快看醫生治好。 

6. 要有大智慧,才能無喜無憂。《心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從身苦心苦,做到心不苦身不苦。人生是苦,說到苦痛,有身苦:如無衣,無食,傷痛,病痛…等等;有心苦:如失望,怨恨,憂愁,恐懼,悲哀,煩惱…等等。身苦,我們要救治;心苦,我們在佛法的修持中,更應充分的控制它,化解它,做到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不知佛法,不依佛法而行的人,身苦會引起心苦,心苦會引起身苦,小苦會變成大苦。了解佛法,依佛法而行的人,會大苦化小苦,小苦變無苦。這主要的原因是:一、通達因果道理,深信業報,不為苦痛所干擾,不會顛倒夢想。二、懺悔罪業,求佛菩薩加被,多行善業來減輕苦惱。三、修習禪觀,這是由心轉身的有力方法。要神清氣爽,就要改變心境,常懷感恩之心。要珍惜感謝我們所擁有的,不要老是貪求於我們所沒有的。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如何對別人,但不能期待別人如何對你。對你不好的人,不要太介意,因為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不要老覺得世界上的人都欠你似的。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別人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我們就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能做到像老子所說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修行境界。    

沒有人是不可以取代的,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的。能看透了這一點,當親近的人或朋友離開了我們,當失去了世間上最喜愛的事物時,不要過度哀傷,時間會慢慢的醫治這些傷痛。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世界末日,我們兩手空空的來到這世界上,將來走時也會像徐志摩所說的:「揮一揮衣袖,不會帶走一片雲彩。」雖然說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要太過於自我膨脹,宇宙沒有我們時,已經存在了幾千萬年,當我們走後,也會繼續再存在下去。

7. 珍惜生命,行善。生命是短暫的,不要浪費生命,與其盼望長壽,不如愈早珍惜生命,行善,做些對大家,對社會有益的事。心善行善、命能改善,更何況是為善最樂。

8.  不搬弄是非。誰是誰非,天知就對。禍從口出,不講是非,嘴巴是用來修福修慧,不是用來惹事生非。 

一位虔誠信徒,步行到喜馬拉雅山的聖廟去朝聖,山路陡峭難行,雖然攜帶的行李很少,但沿途走來,還是非常的辛苦。他走走停停,希望目的地趕快出現,這時就在他的前方,他看到一個小女孩,年齡不超過十歲,背著一個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緩慢地向前走動,她喘得很厲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雙手還是緊緊呵護著背上的小孩。信徒經過小女孩的身邊,很同情地對小女孩說:「孩子,你背得那麼重,一定很辛苦!」小女孩聽了不但不領情,反而對他說:「你才辛苦,因為你背的是一個重量,但我不辛苦,因為我背的不是一個重量,他是我弟弟。」對無心人來說是行囊重量,對有心人來說是責任使命的承擔。

有的人會覺得所負的「責任」是一種「負擔」,就像行囊一樣壓在背上,越背越重,終致無法承擔。但有的人對所負的「責任」卻視為是一種「使命」,勇敢無畏的負起,當仁不讓,因此生命光彩燦爛。就是這兩種對「責任」的不同態度,造就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若把修道行道視為使命而非負擔,那麼越修越行越快樂,神越清氣越爽,生命會越光彩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