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玄關之修持

玄關是本來的真面目。守玄之要領:是放鬆自己,使心神不亂,清靜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守玄為內功之心法,即修身正己,淨心養性,佛性清淨,回復本有的智慧。淨化其心靈,以回歸心性的本能,達到迴光返照,即道心日現,就能認清自己使命,負責盡職,讓智慧發揮救度眾生的功能。

守玄一定要「意守」而不能「目守」。目守玄關易生種種幻想,有見光,有見幻象,十分危險,很容易在執取幻想時,著魔境而走火入魔,這是錯誤的修法。

守玄在生理上,有水火既濟之效;在心理上,有人慾漸淨之功,此乃離苦得樂之法則。私慾淨盡、天理流行是其目標,而求其放心的功夫,是其達成守玄的性理心法。

所以修道之法,常應用三寶性理心法,啟發內心的真理,外立品行,肯犧牲一己之才華奉獻,普度眾生。內修功德,佛云「二六時中,念念莫離」,真修實煉,修養功夫。內而知止為守性,外而知止不妄為,自然而知止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心神安泰,佛曰「禪定」。性理心法就達到無為境界,則近乎天道矣。




天緣佛堂          溫詠鳳

龍年開春以來,天降甘霖,洛城上空一片蔚藍。大地甦醒,萬物滋長的相競萌芽、吐蕊,春意盎然,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橙縣分壇在楊老點傳師、陳點傳師率領各辦事員積極推展之下,邇月已度逾百西裔道親。當中屬林達雄、陳秀真兩位壇主為度人而奔波得幾至忘餐,深受同修佩服和點傳師嘉勉。二月二十六日點傳師如常出外辦道回抵全真,巧遇美國人士求道而分身不暇。因此地方班即由郭詩永壇主準時主持開班。班長陳志坤請吳明宜學長帶唱道寄韻律之後,由賴科瑾壇主開講道化人生:「報恩與了愿」。首先恭讚天、地、君、親、師深恩──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恩、皇王水土恩、父母養育恩、聖師傳法恩。以上所舉恩德,我們皆需報!每日虔誠早、午、晚獻香行叩禮,必須常銘所霑恩德。又力勉大家行正道,只要心中無欲,邪魔自然遠去。立志修心做一個好人,約束檢點身、口、意,戒除貪、瞋、癡。如何去「十惡」,行「八善」?好趁今世人身在,「求道後修道」以報天恩師德浩蕩!行功立得來了愿,才真正感到大恩、大慈、大德!

在地方班上而言,素有幽默大師之稱的郭詩永講師,每逢執勤必令道親們忍俊不禁!當晚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 「老mu.gif (873 bytes)」即「明明上帝」。活潑輕鬆中不失莊重的郭講師,把「造物主」形容的栩栩如生!更精闢「mu.gif (873 bytes)」字的由來。「mu.gif (873 bytes)」字與「母」音同,是生育天地、造化萬物、神聖無比、萬靈真宰。尊稱「育化聖mu.gif (873 bytes)」,簡稱「老mu.gif (873 bytes)」是先天的母親,生我「靈性」、「本性」。至於生我肉體是「後天」的母親。如斯「先天性」、「後天身」方構成一個「人」。接著,詳盡解讀堂上供奉的牌匾明明上帝全名,帶領朗誦數遍以加深印象,還囑附牢記先後次序,免致念錯貽笑大方。論及「道」的真義又娓娓分析:「道」是人生應該走的方向。求「道」的好處是可免輪迴,有生之年脫劫避難佑安康;勤奮修道百年回歸故家鄉!知此「道」者,大化神聖,迷者墜入鬼關──迷此凡情、凡業,執於己見、不屑修持...。感慨於世人均注重「後天身」總忽略了「先天性」!可知道「後天身」的欲望、習氣、「貪、瞋、癡」三毒,足以塵封、蒙蔽了原本光明的「本性」!一再懇切地提醒道親們,其實「先天性」比「後天身」更勝一籌。隨即引用心經中的「色即是空」來詮釋。為求達到大家更徹底明瞭;郭講師不厭其詳,細心重申:我們「後天身」這「假」體,終究會塵歸塵,土歸土。唯有「靈性」、「本性」才是「真」的,「先天性」是永遠存在。「求道」讓我們分辨清楚「真」、「假」。修「道」在恢復我光明「本性」。「本性」愈光明,愈能生出「妙智慧」。俾能圓融又平和地處事應物;在了業、了愿過程之中,自己會有一個愉快的人生!歡迎大家回來做彌勒祖師的眷屬,加入行列,幸福就會來!

值得一提的是參班護法的三位壇主,先前於週日班上均獲點傳師一一嘉許!以他們的篤實、精進與才華誠屬「道」的標竿。尤其郭壇主對全真通訊的全力以赴,成績斐然,口碑良佳。上蒼特加眷顧,恩賜麟兒!恰與其十歲的女兒湊合一個「好」字。再者「全伶」佛堂林貞伶壇主賢伉儷喜添孫女,晉升祖輩級。欣見「全真」道場,「先天」佳音捷報,「後天」添龍又添鳳,增加了更多生力軍。一如陳點傳師原先的新春展望,正是聖凡平順,皆大歡喜!

 

 兒童讀經班       楊啟鑫

轉眼間,後學來到「兒童讀經班」和小朋友一起學習也已有兩個多月了。首先要感謝吳鑌娟學長讓後學有這個機會和兒童讀經班一起成長與學習。再來更由於鑌娟學長的返台,更使得我們這些小朋友口裡的「老師」,也得快速成長。其中更是感謝寶莉、美卿、明宜等學長的幫忙,使兒童讀經班仍能勇敢的往前走下去,一切雖非盡善盡美,但這個經驗卻是很難能可貴的。

小朋友至今已學了五首唐詩,看著他們漸漸的領略詩裡的意境與精神,心裡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這也許就是中國古代所謂的「文化精神」吧!加上由寶莉學長的策劃,小朋友也開始背誦「參辭駕禮」,此目的更是為了讓小朋友瞭解我們在佛堂是需要抱持「恭敬、虔誠」的慈悲心前來禮佛與領悟的。

兒童讀經班在鑌娟學長的帶領之下,正逐漸成長茁壯,希望各位小朋友、各位道親繼續的給予我們鼓勵與支持,一切由下紮根,相信未來我們的道務勢必也會更能傳承與弘揚的。




橙縣分壇之緣起與展望                  林達雄

後學到美國全真道院參班已有數年。我們道院肩負的使命是到海外開荒、辦道,度化眾生,落地生根。眾生包括華人、亞裔、美國人及外國人。根不僅要生到華人裡,更重要的是要把根生到外國人裡。這些年來道院在兩位點傳師的領導下,道務宏展。但是來道院參班的,大多數仍是華裔人士。後學常常在想應如何才能將根伸展到外國人裡。

我們到美國來傳道,很像天主教與基督教到台灣傳道的情況,都是到一個風土人情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們翻翻歷史,回憶一下我們的記憶,也許可以找出可供我們借鏡的地方。基督教與天主教到台灣傳教時,他們辦醫院、做慈善事業,以贏得當地人的信賴。並發動奶油、麵粉攻勢。果然一到星期天,大家聞風而來,門庭若市。雖並非每一個去的人都受洗了。但有部分的人因此而信了,教也藉此而傳開來。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廟。興盛的廟,香客不斷,源源而來。香客為何而來?大部分的人是對廟裡的神,菩薩有所求。求發財、求子嗣、求身體健康平安、求事業發達。越靈的香火越旺。以上兩個例子,有一共同點,群眾來的原因是「有所求」。也許我們也可試試,到要傳道的目標區附近設立佛堂或據點,舉辦一些他們需要的活動,藉此可吸引他們來,擴大接觸面,建立群眾對我們的信任,或許藉此可將道傳給他們。

後學沒有技術,沒有法術,一無所長。能做的實在有限。後學有些房子在墨西哥人區內,也地利有人和。曾動過在公寓設立一個課後功課輔導活動的念頭,以幫助這些西裔的小孩。並藉此建立接觸網,建立他們對我們的信任,而逐漸的將道傳給他們。前些年因地產業不景氣,而未執行。幸賴仙佛保佑,很幸運的度過了這段艱苦時期,現在機緣比較成熟。所以一聽到陳點傳師與辜添脩學長發下大愿要南進到墨西哥傳道,度化眾生時,就像正電接觸到負電立刻激起火花。何必捨近逐遠,墨西哥就在眼前,與其冒然南下到一個語言不通的西語國家墨西哥,何不如就近到橙縣西裔區,這兒是墨西哥的縮影,而且英語西語均通,又不遠,有地利兼人和。若能在此先建立一些據點,度一些會英語的墨西哥人,再由此做為南進墨西哥的跳板,也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因緣成熟一拍即合。籌劃、定案、開始整修。得兩位點傳師與眾道親的鼎力合作,分院在西元二○○○年二月五日落成開壇,開始肩負起度化眾生的神聖使命。

分院落成以來,到二月底,已有一百七十八人求道。目前我們做的是每星期五早上陳秀真壇主與後學,有時候陳點傳師、楊老點傳師也一起去,到分院附近的西裔公寓去敲門,發邀請函,再加上平時後學到別的公寓時,也順便邀請他們。因佛堂很小,所以每次約請五、六十人左右。目前對象以後學的房客為主。也許是熟人之故,所以出席率大約有五成左右。靠近佛堂附近的出席率較高,離得遠一點的,則很少,有時甚至整棟樓連一個人都沒來。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還可以再度到一些人,但逐漸的,我們對象將會由熟人轉到生人,度人求道將會逐漸變難。但熟人有限,度生才是我們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很重要的目標。如何由生人變為熟人,進而求道修道,這是我們的使命,也對我們一項很大的挑戰。如前所說,若只守株待兔,是等不到兔子。必須主動伸出手去,像AT&T的廣告,要Reach out。我們必須找機會,製造機會與他們接觸,吸引他們來。只要他們肯來,我們就有機會度他們。小孩是每個父母的寶貝,也是國家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很純潔,可塑性大。我們不妨先設立一些課後課業輔導的活動,既可做回饋社區的公益之事,亦可藉此擴大接觸面,度到一些未來道中南進的棟樑。不妨可先試試。若能吸引他們來,則可以由此接觸到他們的父母、兄弟、親戚、朋友。由生而變熟,由點變為線,由線變為面。若有其他的方法,大家不妨貢獻出來,集思廣益,對大道的宏展當大有助益。若能將分壇辦成功,我們可以此為樣版,像麥當勞一樣,到各處開分店(分壇)。

開壇以來已辦了六次道,綜合到目前的經驗於下,以供到別處開荒的參考。

一、近來遠不易:離佛堂近的,受到邀約與前來求道的比率較高,越遠的越少。所以不妨多設些小佛堂,做為度化附近幾里內人的據點。

二、熟來生不易:到目前,大部份求過道的人,後學是他們的房東,跟他們很熟,得到他們的信任,所以請他們就容易多了。由此可知,若能設法由生變熟,簡易的有益於當地人的公共活動,讓附近的人能知道而前來,使他們有需要我們。

三、去接他們。有些人常會猶豫不決,去或不去。故若能去接他們,再加上當面再邀,盛情難卻,沒車子或其他藉口也就消失了。我們發現這方法很有效。可做參考。

四、供應簡單餐點。我們發現發邀請函時,有此一項也是很好的賣點。

以上為我們這幾星期來的一點小小的心得報告,由後學代筆。若有疏漏不當之處,尚請各位學長補充指正。




和而不流
     (上)            鄭末子

「和」是和諧的意思,「和諧是最圓滿的結果」
感謝天恩師德,藉著每星期的共修來化解因個人不同的觀念和作法,而引起的煩惱,來達成正確的理念,以期有相同的共識──改變氣質,提昇人格,光輝人性。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相識,必須靠緣份的。「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無緣就算擦身而過也不相識。

我們常聽的一句話:「痛失良機」。意思是一個良好的機緣沒有好好的把握,而讓它白白的流失,覺得可惜稱之為「痛失」。

今逢三期末劫, 老慈悲,愛子心切,大發鴻慈,大開恩典,真道降世,大開普度,救度原人。在這難逢的機緣裡,最殊勝的是修道者,不需要放棄家庭、事業,去深山訪名師、求口訣,或落髮為僧,削髮為尼。在家夫婦子女可以同修,父不失於慈,子不失於孝,夫妻不失於義,兄弟不失於友愛。這種入世修行不影響職業及日常工作,同時一方面修道,一方面盡自己的本份,扮演好應盡的角色,不但不影響,反而有互補作用。因為道在自身,身外無道,道在綱常倫理中,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微妙的心性交互輝映著,短暫中有永恆,平淡中有驚奇。

俗語說:「家和萬事成」,修道要從自身做起,先明白自心而修心,大學云:「欲修其身,先要正其心。」一切善惡皆出自於心,心念一起百慾俱生。前輩們的提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求經路便差,鏡中用影水中花」。

人有異於禽獸,是因為人有思想、有智慧。譬如看到樹當知道樹有根,看到水當知道其來有自,有其源流。所以飲水思源,這是很自然的事。農夫為了要感謝土地公的庇佑,常在稻田或菜園祭拜,他們在感恩天地的慈悲,感謝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的大恩,使農產品豐收。

有一句諺語(台語):「食果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一粒米百粒汗,我們要感謝農夫的辛勤耕種,粒粒皆辛苦,更要倍感珍惜,有時候會看到小孩子不懂事,拿到不合口味的食物,毫不加思索的全盤丟棄,這種暴殄天物的舉動,應以糾正。

人生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多是在掙扎中求生存,磨練中求成長。走路不難,但要走好人生的路就不容易了。尤其在這五花八門,如萬花筒似的大染缸,要想不隨波逐流,那就得費一番功夫了,這就是為什麼 師尊師母苦口婆心的要眾生趕緊接近「道」,藉以修身養性,不在這大染缸載浮載沉,期能脫離苦海。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是生命的現象,也是人生的寫照,歲不我與,時光荏冉,我們要趁著有生之年,為自己築出一條平坦的路,在人生的旅程中,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有一份心,盡一份力,各盡其道,以「道」為尊,以「德」為貴。

濟公老師的慈訓:「修天道由人道修起」。古賢云:「天無道不成天,地無道不成道,人無道何為人。」因為天有道,日月星辰轉運;地有道,四季順其氣候自然有序,依季節不同而生而化。各順其自而運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有道,人倫道德常存。

我們現有的肉身是受父母所生,因此我們知道在家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扶攜幼小,在外知道對國家要盡忠,對朋友要守信...這就是綱常倫理,是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

先聖云:「千兩萬金外兩銀,有錢難買父母身」。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結構也產生了變化,傳統的家庭觀念與生活的價值觀也產生了衝突,傳統的大家庭也因社會的轉型,而紛紛的瓦解,起而代之的小家庭,則日漸普遍。以前純樸的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鄉鄰間互相關懷的景象也漸漸式微。目前的年輕人大都喜歡自築新巢,不認同「家裡有老如有寶」的說法,甚至將年邁的父母視為一種負擔或累贅,把照顧父母的責任交與外籍幫傭來照料,或送往養老院度過風燭殘年,試想自己都不關心,別人會盡心嗎?這是時代的悲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百善孝為先」。父母的養育恩深似海,德高如泰山,為人不可無孝,無孝如樹無根,如水無源。知恩要圖報,在世一粒豆,勝過死後用山珍海味祭拜。行孝要及時,別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屆時就後悔莫及了。

我們要追隨時代的進步,中國是禮義之邦,因此我們要踐行儒家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的教化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互動關係,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最符合中庸之道,也最能契合現代人們的需要。
後學在去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回台辦一些私人的事,沒事時就逛書店,在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中國民間諺語,有國語、台語,覺得很好玩,非常有鄉土味,越看越有趣,把時光拉回孩童時代,不時的發出會心的微笑。諺語的產生不是憑空而有,人是群居的動物,生活中的種種喜怒哀樂所匯聚成多彩多姿的諺語,因此而產生,諺語可以說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縮影。它可以反應時代民心及社會狀況。在每一則諺語的背後,都能夠感受到先民來自生活點點滴滴的心聲,看了這些諺語有時候在困頓、失望、無助的時刻多少能獲得一些力量與希望。

一個人年紀越大,當然閱歷也越豐富,處事自然比較得心應手,在年輕時常聽到長輩說一句話:「要知道,我走過的橋,吃過的鹽巴,比你走過的路,吃過的米多得多了。」在這裡老人家強調的是豐富的生活體驗,在人生過程中所淬鍊出來的成功或遭到挫折的事蹟來提醒或鼓勵後輩的人,這些難能可貴的體驗,其實都是他們淬鍊一生的精華,年輕人最怕嘮叨,往往都要自己走一遭之後,才會有所體認。

不過老人家處處堅持己見以為年紀就是王牌,給人「依老賣老」的印象,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所謂的「代溝」。

目前較年長的一輩,在過去或多或少都曾經體認到討生活的不易,及碰到生活上的種種挫折,對於目前所擁有的較能珍惜,看到現在年輕人嚮往的物慾,不知奮發的情形,難免有些感嘆,感嘆之後,難免嘮叨幾句。時代已經不同了,身為一家之主的長輩,不能再以「人老事事通」的心態處事,否則與年輕人勢難相處,代溝將會越來越深,因此觀念的重新調整,再組合是必然的,我們要追隨時代的腳步,只要不離「道」,倒也不必墨守成規,否則食古不化,會被稱為「老頑固」。

「蓬萊仙島」是台灣過去的別名,想必是台灣產的蓬萊米特別好吃而得名。台灣又稱「寶島」是因為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當時也有音樂家寫出歌詞來歌頌台灣的美。它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當時的荷蘭人、日本人都把台灣當成覬覦侵略的對象,非常有企圖。

「台灣錢淹腳目」是用來形容在台灣易討生活。不錯,這些年來在尖端科技電腦方面的發展的確賺了不少錢,百姓也因此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可惜的是「台灣錢淹腳目」,也淹沒了許多善良人的心。自古以來,愛錢的觀念人人皆有,但是現在的人,不像以前的那麼守成。以前的台灣人為謀生,都非常勤快,除了上班之外,還做家庭副業,來補助家計。六十年前的台灣被日本統治,百姓生活困苦,非常節儉。反觀現在的台灣同胞,賺錢容易,講究名牌,要開名車,要住五星級飯店,到聲色場所,如酒樓之類,一夕揮霍往往數萬元,眼皮都不眨一下。與過去勤儉的美德似乎已蕩然無存。

有一種人只一味的要求衣、食、住、行的享樂,而不知立身之道,為了滿足慾望,不得不擇手段,甚至胡作非為,只為眼前的聲色貨利,而不知五倫八德之道,做出損人利己之事,還洋洋得意,這種人自甘墮落,為人所不恥,遭人唾棄。

另有一種人雖身在凡塵,而不染塵,常保心清意靜,內心不被誘惑,那就是受人尊敬崇拜的聖賢仙佛,如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孔子......,他們澈悟人生,一切看得到的榮華富貴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幻的,萬般皆下品,唯有修道好。(下期待續)

小故事大啟示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

天生暴躁

盤珪禪師說法,事理圓融,深入淺出。

有一天,一位信徒,請示盤珪禪師說:「天生暴躁性情不知要怎麼改正?」

盤珪禪師聽了以後,對信徒說:「你把這天生暴躁的性格拿出來,我幫你改掉。」

「不行呀!現在沒有。但是,碰到事情的時候,自己就控制不住要發脾氣了。」信徒回答道。

盤珪禪師於是說:「這個情形是很奇妙的,現在沒有,在偶發的情況下,才會心情暴躁,可見得不是天生的。你把過錯推給上天,推給父母,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會過意來,從此努力地把暴躁的脾氣改掉了。

有很多的人,明明有了不好的脾氣毛病,可是往往會說:「我的個性是天生的,沒有辦法改。」「我也知道發脾氣不好,可是控制不了嘛!」「......」當然,如是說法看似有理,然均只是一項藉口託詞,其目的只是意欲掩飾他的心虛罷了,子曰:「小人之過,必文。」誠非虛言。

除了清淨的真如本性是本有的,天生俱來的以外,所謂的惡習、毛病,俱是因心染貪、瞋、癡等毒素所引起的併發症,而根本治療之道,唯有戒貪欲、息瞋怒、消癡奢下手;當然,其先決條件是能反省自覺,肯認錯改過才行。

沒有人希望自己所住的房屋有破洞,會漏水,也沒也人期望自己的臥室堆滿垃圾雜物。然而,人為什麼不希望把自己的短處、缺點,容易犯錯的誘因,早日從自己的身上趕出去呢?怎麼會牢牢地隱匿住自己的缺點、短處、過錯,而怕他人提起,並且一再地掩諱、自諉、自恕呢?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但看聖賢何等肚量氣象,想一想,我能做到幾許呢?

活佛師尊慈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有過不寬恕,有罪不掩諱,有錯不憚改。

遷怒是過上加過,孰迷是錯上加錯。

一個低心下氣之人,才會接受別人的忠言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