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如何增長智慧
佛有無邊的智慧之光。
佛有無量的慈悲之心。
眾生與佛原本一源,因為降落紅塵,有的執迷不醒,有的清醒行道,因此有迷有悟,而產生眾生與佛之差別。其實眾生和佛一樣有無盡妙智慧,只是佛的智慧沒有被慾望蓋住,而眾生的智慧卻被物慾重重遮住,只要掃除遮蓋智慧的障礙,妙智慧就能重現。而最有效的掃除方法──多祈求 老 慈悲和用三寶心法。
如果眾生的智慧是鏡子,那麼慾望和知見便是鏡子上的污垢。只要污垢除去,則智慧如明鏡一般,可照見世間萬事萬物,洞悉一切是非與真理。
至於如何掃除無明污垢?唯有用三寶心法。要如何應用三寶心法呢?
(一)常禮佛叩首。(二)默念無字真經。(三)意守玄不離☉這個心法。
其實每日早晚禮佛叩首,自然增長妙智慧,也會慢慢減少人生煩惱。煩惱慾望減少,福慧明鏡漸漸顯露在快樂的人生觀。常禮拜叩首,仙佛會保護生活安定,事業成功。師尊在性理提示中也說:「誰能克伐氣慾,復明性理,就是聖賢,不能克伐氣慾,恢復理性,就是愚凡。」
佛堂的氣氛,感覺很溫暖。佛堂是天堂的介紹所,普渡眾生的事務所,學聖賢的研究所,回理天的修煉所,成道的加油站,靈修的培養所,仙佛的歡喜地,捨名利的清靜地,在佛堂可學習待人處事,使自己的人格能提昇。
仙佛護法顯化成全的力量,可逢凶化吉,能躲劫避難,默念真經可謂能大能小,大則消災解厄,小則定、靜、安、慮,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是無生 老 在護持保佑,也有「道」的力量。可從兩方面來說:
一、有天命傳承,可解脫生死。二、有彌勒祖師護法(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老祖師掌天盤,辦理末後一著收圓大事,而同住人間彌勒淨土。
天命傳承雖然是看不到的,但卻是可以印證的,有時甚至會為道親治病,以各種有形、無形的方式照顧道親。例如道親發燒不退,就到佛堂祈求 老 的敬茶喝,病自然而癒。有時仙佛會在夢中顯化為道親治病,仙佛扮演很多角色,護法助道,用各種神奇顯化十分多,只要道親有誠心誠意,祈求仙佛護法加持,仙佛化解病痛遠離,這就是(三寶心法)的神奇保佑顯露。
天道弟子的修行法門,是聖凡兼修,但並不是離開一切俗世的人倫、事業,也是同享俗世福報,是圓滿家庭、事業、道業於一身的修行,以五倫八德做起,徹底實踐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道的障礙,不是外來的,而是自己本身考驗自己,所謂:「外魔易治,心魔難治」。便是此理!
難管的是任意,難防的是慣病。

天緣佛堂
溫詠鳳
一曲「牧羊人」的歌聲首次在地方班上揚起,直教大家感念前人行道勞苦功高,疲於奔命,指引一群迷途羔羊──點醒了只懂往外看的,忙碌人之夢!終下定決心修道、修心自內觀。恪守義務和信念,矢志追隨前人的腳步,把孔、孟聖道傳遍天下!
林心正壇主繼「道寄韻律」教唱之後,論析「教養之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國民支柱,有教無類。培養子女,著實是一門大學問,偏偏修碩士、博士學位,就不設家教、父母經這科學分。
世上許多事情可以從頭再來,惟是子女的成長只有一次,可憐天下父母心,畢生為兒為女,勞心勞力,無怨無悔!由於一個人立身之「善」、「惡」,全在於少年品格培養的「好」、「壞」。因此育「德」、「智」、「體」兼備,應該始自孩提,教以正道,學習吃虧、謙恭建立日後昌盛的根基。反之,佔便宜,習刻薄,是災殃之兆。倘任小孩驕、慣,長大後,必定忤逆、不孝。若縱容子女,雖愛之,實屬害之。數數多少慈母溺愛、袒護,固有敗家之子。樣樣事情,不能放任,稍有錯誤,就要管束、糾正、忠告。所謂:防患於機先,慮禍於隱微。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因為小困擾,會變大問題,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所以教養子女,主要告之人生正確的方向,免致誤入歧途!家有家規,貴簡而安,榜樣要好。同修帶領子女求道、修道,親近仙佛。
一貫道提倡倫理:五常為德,「忠」、「恕」為行。宗教信仰讓子女守本分,識道理,產生約束力量,不致於有越軌行為,其次勉勵他們努力學習,少不「勤」勞,老必艱辛。今日為人子,明日為人父,養子方知父母恩!以愛子女的心侍奉父母,雙親老懷欣慰,有好子孫方是「福」。以身作則,宏揚「孝」道。家之三祥:「孝」致祥、「勤」政祥、「恕」致祥。須知家庭興、衰,在於禮義,不在貧賤、富貴。從小養成兒童仁愛心,舉凡捕蝴蝶,踩螞蟻,抓蜻蜓之動作,宜及時制阻,不得毀傷小生命。進而開導茹素意義:屠殺他生,甘肥自己乃不「仁」,離他骨肉,宴我親朋,為不「義」……平時教「善」,子女行為自然向善。正是:孔子家兒不識罵,曾子家兒不識鬥。可見聖賢居心之厚道。大家要加強予孩子道義施教為上策。尤其處身洋化國度裡,親子關係,每每基於教育環境之不同,而有所分歧,「代溝」亦是中、西文化認知差距所形成。
東方傳統的「大家長式」教育,西方「民主式」教育,如何取長捨短,見仁見智。除了恆常鼓舞子女接觸正面訊息,積極求上進之外,父母的責任,就是為孩子建立一個充滿愛心關注、溫暖的家,滿足孩子精神的基本需要。父母站穩輔導立場,讓子女瞭解我們守護的目的。現今科技發達,電腦網絡,有正面、有負面。當孩子上網瀏覽時,我們還得格外留神子女免於陷入垃圾資訊,導致不良影響。洞見癥結,立刻紓解。多些關懷,少些偏見、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與抱負。不必為子女設立路線,畢竟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藉著有效率讀書要領,良好親子互動關係,正確的生涯規劃,釐定人生目標。父母在合理的範圍中,將責任、自由交予孩子,守護的門也相對敞開,一朝羽翼豐茂,自然脫穎而出,展翅高飛,扶搖直上青雲路──願「道」伴隨,歡喜一生!
陳點傳師賜導:闡釋金剛經開卷第一章。顧名思義「金剛」之喻:「堅」、「利」、「明」,一似佛堂 燈,光耀有緣眾生。想當年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典範,弘揚真理,萬眾矚目。迄今,世界二十八個國家的辦事員效法菩薩的修養、德性,默默「法施」、渡化眾生靈性,免於沉淪。社會的安定,需要宗教的力量。大家宜學習菩薩精神,為「道」業、「家」業而努力,甚至犧牲金錢、時間、精神。忙於每一件等待自己去做的事,認定那是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可以做的……全力以赴,正勤之力。憑著一貫菩薩「心」「念」修養,不愁娑婆世界眾生渡不盡。更訓示「法施」同修:為人弘宣道理,自己必須具有體證之功。假如只是為教他人「行」,而自己光說不做,即使鏗鏘有力,卻沒有實際意義。同修普行「大慈」──自己辛勞讓眾生快樂──若未臻完善,應該加把勁的努力。專此互勉!

修道之樂
羅孟軍
修:作動詞用時有整治、研究、削剪、著述、刪改、修行等用途。修行:一般的解釋就是事、物都能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
道:道是什麼呢?道的解釋很多:道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朝聞道,夕死可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己。忠恕近道矣。盡人道,近天道;人道盡,天道成。人道:孝悌而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並不是說在道之上,還有一個叫自然的東西,為道所遵循。而是說自然是道的精神所在。)天上地下,唯道獨尊,道就是我們的本性、良心、菩提心、生死之門。
天道的殊勝寶貴:可以超生了死,脫輪迴、躲兇災、解冤孽、消罪惡、得三寶,並可先得後修,聖凡兼修,超拔九玄七祖(九玄: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七祖:父、祖、曾、高、太、玄、顯。元朝以後專稱亡父為顯考。)由此可知「道」的奇妙寶貴,在超生了死。成道歸根的過程中:1.
聞道(際遇),2. 求道(緣份),3. 得道(幸運),4.
悟道(慧根),5. 修道(內德),6. 行道(外功),7.
了道(還愿),8.
成道(歸根)。修道就是修內德,要我們藉假修真,去濁歸清,變化氣質,恢復本性。而在修道時較常犯的過失,則是「知修不行」和「知行不合一」。
修道的人首先從素食開始,進而再持齋清口。所謂仁者不殺生,食肉者斷大悲種。文殊菩薩問佛:一切罪業,何業最重?佛說:一切罪中殺生、食肉其業最重。何以故?一刀還一刀,一命償一命,千萬生中相噉(音淡。吃)無休,先學慈悲,不食不噉,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皆是同胞,同胞必有老母娘、老母娘就是明明上帝,明明上帝就是一切眾生靈性的 老 。同胞兄弟姊妹相互殺害,大欺小、強欺弱, 老 當然不忍心,也不喜歡。所以我們要請 老 保佑,首先就是要有不殺生、不食肉的慈悲心。讓眾生得到快樂是慈,拔去眾生之苦為悲。使眾生拔苦得樂之心,就是慈悲心。簡單的說,就是對和我們沒有血緣的人或不認識的人,都看成是我們同體,要我們將對親人、友人的感情、關懷,推展到所有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我們每日早、午、晚獻香求 老 慈悲,眾生免劫,就是和眾生結善緣,也是慈悲心的具體表現。
素食、清口、持齋。首先,我們來談談「素食」的好處:1.
慈悲仁德,2. 斷絕業障,3. 健康長壽,4. 去濁歸清,5. 脫離劫數,6.
歸根認 。只素食不能算清口,什麼是「清口」呢?吃入清,講出清、不談是非、不亂言、不妄語、不穢語,這樣才可以說是清口。「持齋」就是自性清淨,掃三心去四相,去十惡八邪,掃除私心慾念,能依正心行持稱為持齋。修十善:1.
不殺生,2. 不偷盜,3. 不邪淫(身),4. 不妄言,5. 不惡口,6.
不兩舌,7. 不綺語(口),8. 不貪欲,9. 不瞋圭,10.
不迷癡(意)。十善相反的就是十惡,十惡中,口惡的部份就佔了四項: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俗話說:「好話一句暖三冬,惡言一語寒十載。」可見說話要特別小心,以免得罪了人又造了口業,還不自知。如果能在話說出口前先想想:這些話是真的嗎?一定要說嗎?會傷人嗎?想清楚了再決定,說或不說。如此,應當可以減少得罪人及造口業的機會。
修道,修什麼道?修由此岸到彼岸之道。修由眾生到成佛之道。要守佛家的戒規,行儒家的禮儀,用道家的功夫。修道重點在明心見性。六祖惠能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性即佛性,存於眾生千秋萬世不滅之本體。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一顆本來清淨的菩提心,只要能把握真性處,勤下功夫,就可以當下悟成為聖賢、仙佛。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可成佛。自性(佛性)覺悟者是佛(聖人)。自性(佛性)迷者是眾生(凡人)。迷時師渡,悟時自渡。六祖惠能又告訴我們:若不自悟,要找大善知識化導,另得見性。(教化,示導要令眾生得見自性。)
為什麼要修道?古人有云:「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修道者不殆。」一般人怕無常,豈不知無常也有五怕:1.
大善人,2. 長齋者,3. 參禪者,4. 念佛人,5.
修道人。修道除了不殆,無常也怕之外,還可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是獨樂樂,而是眾樂樂;是兼善天下,而不是獨善其身。使我們無怨無悔,沒有得失心,與人相處融洽、家庭和樂、學業進步、事業成功,能在生活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能使身體健康並享高壽。人生只有修道好,請大家都來求道、修道。修己渡人出苦海,了愿還鄉功果高。
修道遇到逆考如何化解?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修道的人生有時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甚至突發的逆考,如果沒有良好的定力和處理的方法,往往小事變成大事,不可收拾。逆考能增加修道人的智慧,成就道行。修道的人應有妙智慧來化解,並感謝上天慈悲造就。而不是只知道生氣、苦惱、埋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1.
先冷靜下來,2. 分析為什麼,3. 找出解決的方法,4.
用三寶消災解厄。平日應多行功立德,成全渡人。還記得十條大愿的第一條「誠心抱守」嗎?就是要我們:真修道,無妄心,始終如一。抱道行,守佛律,堅持到底。真修道,以警惕,永保初衷。心謙虛,性中和,學佛用功。只要我們依愿行,定能感動仙佛、菩薩相伴、相助,安渡逆考。
人有八苦:生、老、病、死、五陰盛、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而孟子所說的人之三樂則是:1.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2.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3.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而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則是一般人所說的人生三樂。道親們都瞭解天道是以良心作主,一種由內而外,改脾氣、去毛病、變化氣質的修行。多一個人修道,社會上就少了一個壞人。我們要跟隨前人、點傳師、前賢、學長認真學道、修道,時時不忘渡人求道,使我們都能超生了死,永脫輪迴,祖玄沾光,功果圓滿,認 歸根,是我們修道人最快樂的心願。

苦與甘
蔡怡恭
有人的習性,吃飯時把比較不合口味的菜餚先吃,將喜歡吃的留到後面才慢慢品嚐。這就是「先苦後甘」型。但也有人先把好吃的狼吞虎嚥吃完,再來吃比較不喜歡的菜,此即是「先甘後苦」的人生。「先耕耘,而後才有收穫」。這是宇宙間不變的因果法則。耕耘總是辛苦的,收穫則是甘甜的。我出生在台灣農村,小時候天天看著農作者,一天到晚,總是在田地耕耘、耕田、播種、插秧、除草、引水灌田等著種子長大結實......至割稻收成,無一日閒著遊玩。如此凡是「先苦後甘」的人們,他們也必定後力無窮,漸漸進入佳境,這就如同品嚐「橄欖」,先澀後甘,又如吃甘蔗,愈吃愈甜。
世界上的各個民族,由於地理、文化不同,各自的習性、作風也大異其趣。南洋有個民族,只要今天領了「薪水」,明天便不肯再去上班工作,非等薪水吃唱享樂用盡以後,他才會再繼續工作。此種人生即是過完一日是一日,沒有「儲蓄」的觀念,不想日後的生活,永遠赤貧過日子。反觀中華民族的習性,一日所得,總希望留待百年受用。若說世界上最懂得「未雨綢繆」,最善於儲蓄不時之需的民族,想必唯中華民族最能體會也。
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與觀念,例如有的人願意把自己的所有,分享給朋友,有的人有了好吃、好用的東西,就會想要留與父母、兄弟姊妹共享。有的人對於自己所有的一切,只想留給後代子孫,有的人則把財產捐給社會公益團體,為的是希望自己的愛心擴大澤及於國家社會。
所謂「少小不努力,老來徒傷悲。」只要肯腳踏實地,不怕吃苦,不怕辛勞,將來必能出人頭地。修道亦是如此,要把握此一良機,努力實修,在百年後才能逍遙自在的回歸彌勒家園,也就是要「先苦後甘」才對。

吃什麼中藥可預防感冒
吳月玲
中醫一向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感冒的致病原因是流行病毒及以風邪為主的六淫,那麼我們可在季節轉換及疫毒盛行時,事先選服預防中藥,避免遭受病邪侵襲之苦!以下按不同季節,介紹四種有效的預防方藥,供參考選用。
一、冬春風寒季節
預防方藥:貫眾、紫蘇、荊芥各十克,生甘草三克,水煎頓服,連服三天。
藥理作用:實驗證明,貫眾含有甾體化合物等有效成份,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二、長夏暑濕季節
預防方藥:佩蘭和藿香各五克,薄荷二克,煎湯,代替茶水飲用。
藥理作用:佩蘭所含的傘花烴,醋酸橙花醇脂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與藿香、薄荷為伍,更可以化濕開胃,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三、疫毒流行季節
預防方藥:板蘭根十二克,貫眾十克,生甘草三克,水煎,每日服一劑。
藥理作用:板蘭根實驗證明它可以抗菌,對多種傳染性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與貫眾為伍,更能發揮抑制效果。
四、食醋薰蒸消毒
操作方法,先把居室門窗緊閉,以每平方公尺為單位計算室內空間,用五至十毫升的食醋,加水一倍稀釋後,在室內加熱薰蒸兩小時,讓蒸氣瀰漫整個空間,預防病毒散佈傳染。除了以上四種簡易方藥,可依季節變化斟酌加減選用外,身體平素虛弱,易自汗(不分睡覺或清醒,都會自然出汗),感受風邪的人,還可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預防感冒。另外,可以用黨蔘、黃耆各六十克,研粉混合每次六克,沸水沖泡,不限時間地飲用調理,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本文參考怎樣吃中藥最健康一書

修道問答
摘自《修道百問》
問:為何修道修了十多年,經書也讀遍了,卻生不出普渡眾生的菩薩心?
答:這是許多道親的問題,道親初得道時往往渡人心切,而修久了反而不想渡人,原因多半是「自命清高,離群索居」。
修道人修久了,往往越來越遠離那些在慾望深淵掙扎的眾生。而且也越來越輕視他們,自然無法生出慈悲心去救渡他們。
尤其是讀經閱典的修道人,往往滿腹經論、辯才無礙,但卻渡不到一個人或根本不想渡人。因為在滿腹經論的同時,傲慢也隨之滿溢。一個高傲的修行者,連前人都不放在眼裡,更何況墮落的眾生?
所以當自己不想渡眾生或渡不到眾生時,要自省:「我是不是心生驕慢?我是不是缺乏慈悲喜捨的精神?」修道人要時常見自己的過失,而且要勇於改過,否則只是修得自命清高。
連流氓都肯為朋友兩肋插刀,修道人若不肯為眾生付出一點慈悲喜捨,則不是連流氓都不如了?修道不應比經典、辯才,而是要比悲天憫人的胸懷。所以不如放下經典,嚐試著用將心比心的立場去多關懷一些身邊的眾生吧!

想一想……
別人花許多時間做一件事,我們說他做事緩慢;
我花許多時間做一件事,說是辦事徹底。
別人不做事,因為他懶;
我不做事,那是我太忙。
別人未受命而做事,他是越軌;
我未受命而做事,因為我自動。
別人意見堅決,我們稱他頑固;
我意見堅決,那是不屈不撓。
別人在禮貌上稍有疏忽,我們說他不懂規矩;
我疏忽了,哈!那是不拘小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