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三寶心法

玄關竅上無價寶
點開便是蓬萊島
蓬萊寶島神仙洞
洞內住在本性王

第一寶──玄關竅:通天大路,靈性奧秘,(佛寶)一竅,就是天人相通的地方,靈性所居住的地點,是靈性生來死去出入的門戶,呼吸之路徑,至中至正為靈性回理天,歸鄉之路徑。
天道弟子得受天命明師一指,點開正門,將來百歲年後,靈性從玄關正門出竅,走上通天大路,直返天堂。佛經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自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成仙成佛塔下修。」古聖、仙佛雖得此妙竅,但天機不敢明洩,以藏於經典暗示,令求道者參悟,得道者的印證。同修們得授明師一指,完全與古聖仙佛所得的道一樣。

今天各位同修們,既得寶貴天道,必須趕快修道、行道,圓滿自性的優良品德,窮理盡性,克盡人道,才能達於理天。內面除盡自己心上的私欲,外面修好自己的德行,內有慈悲的心腸,外有無邊無盡的功德,待功果圓滿,則可返璞歸真,歸根認

第二寶──口訣:無字真經,通天密令(法寶)無字心經,人人有卷無字真經,不用紙筆墨寫成,打開原來無一字,晝夜四時放光明。乃眾生虔誠懇祈上天慈悲,庇佑乎安,逢凶化吉的秘訣。天佑萬眾,仙佛庇民,眾生向上蒼祈福禱安,心靈慰藉最便捷訣語。昔時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口訣就是真經。現今白陽應運口傳心授無字真經,無字即無心,無心即無為,無為即無音,全憑心靈誠感,誠感神通,諸神佛庇佑,故謂:默唸真經,神欽鬼驚。

盼各位大德,時常要謹記在心頭,倘遇人力無法挽救之下,只要誠心表達蒼天,心裡默念真經,自有上天差下仙佛來保護,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也。仙佛曰:「動念真經,神欽鬼驚,三界口令,菩薩降臨。」必須誠心保守,萬感萬應,絕不可忘記,更不可輕視,宜謹記在心。

第三寶──合同:通天手印(僧寶)赤子之心,合同子亥相抱,意即得道後,重新認識人乃天之子,赤子心,天真無邪,為吾人之本來面目,返璞歸真,做人之道無他,找回失落的童心而已矣!至誠的心可以說是智慧神印。

天道之三寶,古今不輕傳的天上密寶,至玄至妙。要言之,玄關竅即真理至善地,是為佛寶,應顯佛之良心,作佛之事,此皈依佛。無字真經者,乃離言語形相之無極真理,無為而為,此皈依法也。合同者,拳拳服膺,不離規戒,當永保赤子之心,此皈依僧也。求天道得三寶亦即皈依自性佛三寶,若按三寶修行,佛性光明,遍照一切,即成佛道。

各位前賢大德,憑此三寶謹記在心,得道後個個行功立德修道行道,在世可得仙佛之庇佑平安,出世能超生了死,免受生死輪迴,永遠脫離苦海,離苦得樂,享萬八年的基業。

三寶共修法:

一、玄關(守玄)──萬緣放下,全神貫注於玄關一點,久久功純,守而無守,忘念自息。

二、真經(持口訣)──真經乃是降伏內魔外魔無少的威神寶咒,凡是一切惡念、妄心、雜想、沒有辦法降伏時,只要真誠默想真經數遍,則一切惡念、妄心、雜想,都會雲消霧散。

三、合同(赤子觀)──時時觀想赤子的天真純潔,進而使自己常懷赤子之心,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天緣佛堂          溫詠鳳

盛夏初秋,陽光依然燦爛,鳥語蟲鳴,萬物自得其趣……旅遊尚屬旺季。機緣巧合之下,渡化了一行來自舊金山、費城、加拿大的觀光客,新道親求得「三寶」,喜不自勝,慈悲心洋溢,居然捨棄遊覽時段,向引保師勤習素食料理,睿智地跨開修道關鍵之第一步「持齋」。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惻隱之心。」能廣博的愛及眾人眾物之謂「仁」,正是闡揚仁愛。人是萬物之靈,萬物皆有性,即上天 老賦予之靈性,天和人合一,與自然同類蓋天地有大美卻不言語;四時有明顯規律卻不議論;由於自然規律通於聖人之道,故聖賢寬厚德行,令人依歸──循因自然,體悟到天地之大美,覺悟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參贊天地之化育,學天是重要的概念,大家致力參予環保。迄今,全世界已公認自然生態一定要均衡。無奈過往工業社會所導致空氣、水源、環境均受污染;人類大規模的自作孽:伐木、鑽油、築路、採礦,違背了大自然。生態的平衡若被「人為」的環境破壞,整個面臨崩潰,眾生必遭殃!聖人安於自然,不安於人為。自然始能與天地和諧並生。修道志在效聖賢,以行「仁」為己任,日常行為當合於自然,順人情之常。愛人利物就是「仁」。「仁」:二人,一個是咱己,另一乃對方的推己及人。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在形體上雖有各種的不同,但靈性卻是一樣的。不論是人與動物,彼此的心田永遠渴望著對方真摯的關懷、愛護、恤念。這一份「真摯」,好比滋潤著心田的甘露,安撫的陽光。

可曾留意過物我感應的畫面:窗內,母親哺育嬰兒懷中抱;窗外,雛鳥仰首正待母雀飼;一窗之隔,親子情懷一般同,那是無微弗至底溫馨、寧謐,利他的仁愛精神。一貫道禮節早、午、晚叩祈上天慈悲,眾生免劫;以「持齋」為切要;讓道親瞭解「因果」,懺悔殺業,行「戒殺」、「放生」的菩薩道。佛陀讓我們明白到,遵守「戒律」,俾獲得平安幸福;將佛法推廣普及於至「仁」境界。需知動物有 老的分靈,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我們理應禮待,愛惜、憐憫,一視同「仁」。何忍食其肉,寢其皮?漠視動物的呻吟、悲鳴、哀嚎?敬錄弘一法師題詞,勸諭世人「護生」畫冊之一幀,「母之羽」,詩云:「雛兒依殘羽,殷殷戀慈母,母亡兒不知,猶復相環守,念此親愛情,能勿淒心否?」圖中繪著四隻小雞依依圍繞地上一堆雞毛,懵然不知其母遭人殺戮,已成砧板肉,碗裡羹。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可見聖人之「仁」,澤及萬物,也凸顯聖人愛心,養育天下。活佛師尊聖訓:「才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何必濫殺生靈,以饗私慾。」凡有私心就是不「仁」。環顧近年全球各地,暴力、劫殺、骨肉相殘,層出不窮,罪惡氾濫,如斯麻木不「仁」,違悍了天心,人類的罪孽超出了天理的容忍限度,徒嘆生、殺、災、劫,萬籟不安寧……案例:當中一囚犯成長於畜牧場,自幼參予掐斃贏弱雛雞之淘汰操作,摧殘弱小,惡習成癖;潛伏著兇狠暴戾丕變病態,遂犯下瘋狂罪行,天人共憤!

其實,一切眾生要絕對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與宇宙和諧。不管其生命多麼細小卑微,即使昆蟲,猶不可殺。情非得己,例如對蟑螂、白蟻之類,處理時候,宜悲憫心輕拂,代替戾狠情驅逐。呼籲大家維護天地生靈,發揮仁愛,最可修養「善」心,恆行「善」業,必受「樂」報。再者,持齋又符合環保:生產一磅小麥,只消兩百五十加侖水,而長一磅肉,得耗兩千五百加侖水。況且,以健康而論,處此病毒、惡菌肆虐、禽流感、豬蹄疾、瘋牛症沸沸揚揚之際,內心能不顧忌?然則,葷食、素食兩相權衡,我道親理應及早作一明智抉擇。持齋、茹素不僅轉「惡」為「善」,也是修「仁」最為基礎的根本大法:體順天心。

承 老大德降此靈性,使我們生存於天地之間,代天宣化,行功立德,有生之年,愛萬物,護眾生,度人成全,效陽光普照大地。瞭解到造物者賦予我們是「天性」,不是「人為」。存在時順著自然而行,死亡時,便和外物融和。有「生」必有「死」,不曾恐懼此生,生命之結束。所謂,此地受死,他處受生,宛如晝夜變化一樣。大家能把生死置於度外,心境就能清明洞澈,行為就合於自然。一貫道找尋長生之法:吾既不能在此娑婆世界永生,當享盡天然的年壽,在人力不可干預情況之下:返璞歸真,那裡必然是兜率天──彌勒淨土。




處世之道          杜梅瑞

一貫道所研究的儒家四書五經、佛教經典、道家的道德經,都處處深藏著處世之道的指標,其包括的範圍甚廣,要做好處世之道,首先,做人要懂得處事圓融,因為萬物「圓」,能旋轉靈活,正如車輪的軸,它是圓形的,故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轉。為人處世做到內方外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圓融十方才能左右逢源,處處受到別人的歡迎;反之,如果不明白圓融之理,就是一具方形的軸,不能轉動,強而轉之,軸心必斷,人不懂圓融,不但是處世無方,簡直如同斷了的軸,不能控制環境的轉移就是自取煩惱。

我們要如何來處理面對世間發生之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來維持不起摩擦,處世的要務,必須注意以下六點:

一、無私:首先要做到無我,去掉我執我相,佛家說:「有形有相皆虛假,無形無相才是真。」當我們不斷追求物慾,滿足佔有慾的同時,我們也把一層層的枷鎖套上,我們必須盡力拋棄這束縛,瞭解四大皆空的道理,才能無牽無掛的認理歸真,借假修真。凡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試想讓角色轉換一下,體會自己身在那種處境的感受,如果能夠運用這方法,便會對某些作惡的人產生同情,而不是厭惡,從中體會到眾生是一體的,是息息相關的,發揮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愛心。道德經的無私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就是提醒修道人,要待人以敬。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內心常守住道心,來保存其自性不受擾,自己反而受益無窮,得到別人尊敬與懷念。

二、忍讓:所謂「有容乃大」,人生在世,度量最好放寬一點,碰到不如意的事,不妨勸自己退一步想想,自然就海闊天空了。因此「忍」的功夫很重要,能夠忍得感情上的一時之氣,就能夠保全大局。因而減少事過境遷以後的悔恨。君子處世保身,不妨學習彌勒祖師的「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忍讓絕不是消極,是成功的前提及處世的要件,有其遠大目標在進行,反之,小不忍則亂大謀,無法成就偉大事蹟。

三、守本份:由於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有不能免除的本份,所以人想完成圓滿的人生,必須時刻注意一己之行為意欲。大學:「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一個能夠盡己守本份的人,就能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素位而行。做到中庸所說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當人不知足時,則時時苦海,能安份守己則處處逍遙,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好不到貧家去,命窮難進富家門的因果關係,讓我們能知足忘憂,豁然開朗。道德經的盡己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告訴我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用自勝之力,來幫助我們對自勝精進,秉持堅強意志,貫徹始終,凡事照著良知良能去做可維持長久,當離開世間時能名留人間,萬古流芳,以另一個角度來說謂之「壽」。

四、誠意:真實誠篤,乃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不二良策,為攻心利器。人性本善。誠懇篤實,原為人類的良知良能。人能循此而行,就可以無舉而不當,無往而不利,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類道德精神的最高發揮,只在於能夠至誠而盡性。誠則明,明則誠,誠實不欺,正直而行;定能一生坦途,了無障礙。有一句名言:「誠實就是最好的政策。」唯有心地誠正,始能舉止光明磊落,肝膽照人。唯能盡其真性,所以始能如中庸所謂:「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而成為文明世界的中堅份子,因為一個人內心愈真誠,則外界的感應亦愈深,至誠可以動天。

五、守信義:信義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大道,為奠定偉大事業基礎的不二手段。語云:「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五常中以「信」居中,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待輗軏而行,人如果沒有信,就好比車無輗軏一樣,所以為人處世在世間,信不可沒有。是以重信義的人,必然到處受人歡迎。反之,背棄信義者,亦必為世所唾棄。

六、反省:反省是智慧的開端,人能反躬自省,反求諸己,就是證明他具有慎謀能斷的處世應變的能耐,與莊敬自強的實踐篤行的毅力。沒有反省的智慧,就沒有進步的機會,悔過的勇氣。自助天助,人能在艱難困苦之時,不怨尤,不鬆懈,不張皇失措,不憂疑恐懼,處變不驚,處危不亂,而出以理智的冷靜反省,最後必能達到理想的目的地,使人可畏可敬。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有一條便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透過反省,改過自新,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患無過,只患不知改過,因為凡是完美之物,總要經過一番琢磨功夫,人而欲成大器,過於品德人格之的刮磨工作是不可能忽略。在一切講求效率的今天,實力第一的世界,我們首先應該反躬自省,捫心自問,是不是在飽時終日而無所用心,因循自誤而延誤了力爭上游的時機?自己得道了,上了法船,是否考慮到那些未求道的眾生呢?有沒有效法學習前人、點傳師憂天憫人的胸懷?誓願為天行道呢?到底自己為道盡了多少力?都值得我們深思反省改過。

綜合以上六點,如果我們能銘記在心,把握當下的每一刻,身體力行,將無私、忍讓、守本份、誠意、守信義、反省,做為處世之道的準則,相信必能實踐六祖壇經所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暄……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進而達到處世圓融的境界。



主辦千禧年聯合國世界宗教及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
秘書長巴瓦•金先生演講摘要                      鄭末子

八月二十六日是個艷陽高照,猶如盛夏的日子。一大清早全真道院上上下下,裡裡外外人潮紛至沓來,好不熱鬧。原來是有貴賓來訪。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整個道院到處洋溢著一片祥和,道氣的奔放,法喜充滿。

十一時三十分貴賓們依約蒞臨全真道院,道親們熱烈的歡迎這些宗教領袖、和平大使的到訪,並引貴賓們入座。隨即由陳正夫點傳師致歡迎詞,並簡單的作一介紹,這是一群熱愛宗教和平組織的團體代表,一行十八人,由秘書長巴瓦•金先生率領。此次特由印度前來,將以兩個月的時間,走訪五十二個大小城市,以宣導挽救心靈,捍衛世界和平及重視人權等理念。貴賓們以英文演講,闡述對宗教和平組織的期望與抱負,也期待各工商界領袖及有志之士參與,共襄盛舉。

全文由林信价學長當場即時翻譯。

以下是簡述秘書長金先生及隨員們的演講內容:

金先生:很榮幸來和大家結緣,目前我的工作是到世界各國去見各種不同的宗教的領導者,向他們學習並瞭解各宗教的想法。當我走遍世界各地方時,我發現各地方的人都是一樣的,人們所以會害怕是因為對某件事不懂,當你到處瞭解,並接觸他們時,你就不會害怕了,因為你的知識增加了。我發現印度的耆那教,其實很類似一貫道,如吃素,就是反對暴力啟發慈悲心,宗旨都是一樣的。我未來的計劃是希望一貫道也參與共同為世界和平出力,一貫道的人數也許沒有別的宗教人數多,但只要有心,人少也有可能發出最大的力量。各種宗教有各宗教的規矩,要合作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困難,就好像當你掉入激流裡,你就要學習如何往上游。

今年四月十六日第一次有機會與各世界宗教領導人在台北聚集一堂,我們讓各領導者知道,宗教對世界和平的影響及重要性。台灣及中國大陸亦各派代表參加。我發現他們在互相交談,其實台灣海峽兩岸的和平亦可用宗教來促成融洽,我們不談政治,是用宗教方式來促進和平。

我的朋友摩迪博士他是個成功的生意人,在印度是個頗有名望的人,他以生意人的眼光看宗教的遠景。生活與宗教是可以合為一體的,宗教在以後的世界裡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團員米達先生,他是印度教的領導者,他希望把印度的所有宗教合併起來,米達先生在印度也算是有份量之輩,並擁有世界級的鋼鐵工廠,他的事業如此的有成就,待人處事還是非常的謙虛。
我的團員們都有自己的事業,而且做的非常成功,他們參與「宗教和平組織」完全都是為了下一代。
做任何事情只要不堅持己見,即可合作成功。方法是:讓每一個國家都成為組織的一份子,也都相互做某種程度的承諾,來共同進行宗教和平工作,以宗教力量來促進世界和平,把愛心、和平帶至全世界。
演講中並透露「宗教和平組織」總部將設在瑞士,也將要組織世界性婦女宗教領導者的會議計劃,可望於明年八、九月在瑞士•日內瓦。

伸張女權這件事也希望一貫道提供一些例子,以供分享。

又說一貫道的宗旨也是希望世界和平,共同來努力,以建立更美好的世界給下一代。我們做這一件事不談政治,不為自己國家百姓,不為個人利益,完全是為人人平等,是利益全世界的。讓世界沒有衝突,沒有戰爭。宗教領袖都以慈悲為懷,和平為宗旨,人人平等,如能得到工商界的支持,則力量將更大,以宗教的力量來促進世界和平,將不是一件難事。

戰爭,犧牲生命與財產,希望以宗教力量來緩和及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損失。


修道問答            摘自《修道百問》

問:如何在家庭生活中能享受淨土的清靜?

答:淨土是人人想去的地方,因為淨土是無限清淨、喜悅,而且所求皆得。而要如何在人間、在家庭中實現淨土?關鍵在於「愛」。

如果家中夫妻能互敬、互愛、互諒,而父母子女間能孝順、慈愛,兄弟姊妹間也能友愛,再加以對眾生永遠維持一分不捨情懷,時時不忘盡力而為的布施,則淨土就在眼前。

「愛」是創造淨土的原動力,只要愛能調適得當,家庭中每一個人都身心愉悅。妻子盡職照顧家庭,丈夫自然會勤奮工作,不會有外遇困擾。丈夫對妻子忠實不渝,則妻子也將會將家庭照料成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使丈夫無後顧之憂。

如果再把「愛」擴散到眾生身上,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自然布施、行善,必將使自己得到衣食無缺的福報,事業必然順利。淨土的「所求皆得」自然在其中。

「愛」是人的天性,是人的良知,人生中的一切美好的事都是由良心所創造出來的。而一切醜陋的事,則都是由貪心創造出來的。所以人如果想在世間創造淨土,只有用良心、用愛心去生活。而如果想在世間創造地獄,則就由貪心來主宰自己。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菩薩行者不該只是貪圖享受淨土的清淨快樂,而應時時惦記受苦的眾生,這才是大悲心的展現。修行者失去了大悲心,就像船失去了舵,不論生活多優裕,也永遠難逃徬徨空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