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林寶前人賜導
五常者:仁、義、禮、智、信
仁德=寬裕溫柔,有容也。
義德=發強剛毅,有執也。
智德=文理密察,有別也。
禮德=齊莊中正,有敬也。
信德=誠統四端,有善也。
仁有五美德=孝、慈、忍、惠、寬。
義有五美德=忠、悌、廉、恥、勇。
禮有五美德=溫、良、恭、謙、讓
智有五美德=明、博、知、改、達。
信有五美得=誠、真、實、儉、篤
仁者:全天理之正者,克己復禮,君子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拔人之苦,救人危急也,仁者樂山,悲天憫人也。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不偏之理,不易之道,存九思之畏,人人有難,捨身取義。
禮者:人之模範,世間之儀表。所以定親疏決嫌疑,明是非,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學非禮不備,婚喪喜慶非禮不達,爭訟者非禮不決也。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者不可不學,富而知者則不驕不淫,貪而好禮者志不失,禮之用和為貴也。
智者:大知若愚,性不惑不昧,知來修往,樂天知命,萬化定基,不失佳期,養其良知良能,上智不誤,反本惟道合宜。
信者:由中而發,統四端,兼萬善。誠於中,行於外,仁、義、禮、智非信不成,所以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車無軸,小車無軌,何以行乎?言而有信行心有果,欲立身必先入信,人生生死事大,生來成物,死必歸根者,信也。
三教一理同
儒=忠恕:五常:仁、義、禮、智、信
釋=慈悲:五戒:殺、盜、淫、妄、酒
道=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
戒殺生於仁,戒巧取以成義,戒邪淫以成禮,戒酒肉以成智,戒妄語以成信。
人是三才之一也,天長地久,無私也,人不能長久者有私心也。
所以
不戒殺則無仁,缺木。在天則歲星不安,在地則東方有災,在人則肝、膽受傷矣。
不戒盜則無義,缺金。在天則太白星不安,在地則西方有災,在人則肺、大腸受傷矣。
不戒邪淫則無禮,缺火。在天則螢惑星不安,在地則南方有災,在人則心、小腸有傷矣。
不戒酒、肉則無智,缺水。在天則星辰不安,在地則北方有災,在人則腎、膀胱受傷矣。
不戒妄語則無信,缺土。在天則鎮星不安,在東則中央有災,在人則脾、胃受傷矣。
所以修道人能照此理而行,則能長久矣。

天緣佛堂
陳彥宏
一、何謂禪?
禪──這個字,左邊是表示的「示」,右邊是單純的「單」,合起來,「禪」這個字就是「單純的表示」。單純的心叫做禪,所以一個人如有單純的心,他就有禪。簡單的心就是生活非常的樸素,俗念非常的少,所以很容易開悟。禪就是外離一切相、見境不生境。
二、禪的修法:
禪的修法即「認理歸真」及「篤行修持」二個重點。所謂「認理歸真」即是要從「理」字上悟到十方世界本是一顆絕對的真心,寂然清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篤行修持」即是要在自己的身心上,體驗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使宇宙的真心,與我們的人心合一,如此則更當積極的躬身實踐。
修禪即修本性。本性如明,能澈則悟,能悟則聖。
「開悟」是每一個修行者必經之路,也是修行精進的實證,在我們進入佛堂前確實是標準的散亂心、放逸心,而我們經過了幾個很特殊而重要的過程:
1. 專心:進入佛堂,在清淨的佛堂中散亂心漸漸平息,而接下來,我們交了功德費,也跨出了修行的第一步──布施。布施之後我們淨手而後投入了辦道的莊嚴儀式中,在歷經點佛燈、請壇、焚表、當愿……一連串收心的儀式後,我們原本散亂放逸的心已完全被祖師攝回,而在虔誠專注之中。
2. 一心:在專心之時,點傳師請我們「平心靜氣看佛燈靜候點玄」,凝視佛燈的剎那,原本專注的心更完全凝聚在佛燈之心,而無他心。
3. 無心:明師一指,粉碎了這最後的一心,當點傳師點玄的剎那,這最後一心消失了。
古來參禪,念佛的修行者一生夢寐以求的大悟,就在求道這樣平常安詳之中完成。
求道以後有些人的開悟是痛改前非,有些是大發慈悲心,而有些人是智慧大開……種種不同的體驗是真實與人生結合的,是修行路程中的突破。
「求道」是人生中最珍貴的一次開悟,但並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的一次開悟。求道時開啟了第三隻眼是一種頓悟,但不表示頓悟以後就不再悟了。
天道弟子開悟以後只有一件事「行功了愿」,對一個求道以後的人而言,行善、渡人就如吃飯一樣是不需經過思量就覺得應當做的。
三、何謂定?
定就是定力,能以散亂之心,使心志專一,精神集中。一位修道者最忌五不定:
1. 無定知,則不能悟道
2. 無定見,則不能修道
3. 無定心,則不能辦道
4. 無定力,則不能守道
5. 無定性,則不能成道
四、禪定的功夫: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而後有定,進入禪定階段,亦是禪定的功夫。
例如:
教書的人──渾然忘我的思考與講授之中。
經商之人──在處變不驚的利益談判之中。
普通的人──至少可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之中。
禪定的功夫,人人都有,只是等級不同,我們應該追求宇宙的大定,而非自滿於各種有缺憾的小定之中。
學禪最重自然心與平常心,而禪定亦是收心之法。希望各位學長能體悟到「禪定」不只是佛教、禪宗修禪的專有名詞,並非遠離眾生,在禪房或深山中獨守幽玄。
我們得了明師一指點,是真人靜坐,不假外觀,不以對治,直入本心,動則慈心應世,靜則迴光返照。願以大家共學之。
天道義理由郭詩永點傳師賜導。「夫婦」是人倫之大道,夫修身,妻立命,自然夫婦有別。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如此說:夫勸其婦,婦勸其夫,互相砥礪,必全孝道。今生結成夫婦,深信三生石上有緣份,都滿懷憧憬,好好過日子。奉勸共築愛巢之前,不要只迷信愛情力量,而更要承認道德,因為道德才是左右人類幸福,決定人類苦樂的關鍵。所以,一過了蜜月期,蛻化成另一種更深的情感。感情雖然是很美好的東西。實際上是很難通融的東西。
夫婦相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凡事不要太苛求,這需要堅貞、執著才能歷久彌新。有時候也要付出相當的容忍,在容忍之中去體諒對方,讓自己從當局者的迷惘與疲累之中,騰身出來,變成旁觀者的角度,就會看到事情的全貌,及時彌補不足;由容忍而瞭解,由瞭解而寬恕。任何生活細節上,要互相協調,莫因小事變大事,大事變壞事。夫婦都應有決心來解決橫亙在兩人之間的障礙,得避免楚河漢界,我行我素,才不至於為障礙,而絆了腳。
既是彼此長相廝守地過這輩子,就要互愛、互諒、相敬如賓。尤以當今社會男、女、上司、部屬的職權易位,拜文明使然,雙方為了家用而外出工作,甚至有時妻子薪酬還較丈夫的高,可見今已有易位對調之實。深信明理又賢慧的職業婦女,也不認為有所恃憑。
女子修養,最好是「敬」;避強,最好是柔「順」;此「敬順」之道,是婦之大禮也。即使男主人搖身一變家庭煮夫下廚作羹湯,亦是光榮的一回事。為了「家」,甘苦與共,乃夫婦應盡的責任。夫婦同心,其利斷金!若問家庭生活是否美滿?人生是否可愛?前景是否值得期待?不能全靠環境來證明,而必須要靠自己的信念。你承認美滿,它才美滿,你感覺它可愛,它才可愛,你認為值得期待,它才值得期待……。
論及生兒育女,必以「禮」教之,尤其子女的教養,確實在婚姻生活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只因夫婦都來自不同的背景、生活、理念、習慣,相異的成長經驗。求好心切,無形中各持己見,小摩擦在所難免,必須有個折衷的方法作平衡點,那都是付出相當理智做後盾,才能維持久遠。生活雖然有嚴肅的一面,但如果我們懂得在嚴肅人生帶上一絲笑容,那麼是多美好!再者,莫忘了孩子的道德感是從我們良好的待人接物,那一件件生活經驗,示範和庭訓、身教中養成,應該包括愛心,真誠、歡樂、勇氣和人道的信念!期許夫婦子女都和樂,如鼓琴瑟要靠雙方的溝通與努力,才能經營一個美滿、理想的家庭!

心性清明
溫詠鳳
大清早,依循日常慣例,手捧跪墊往庭院仰天行燒香禮,發現對面新住戶開始替其枝葉曳地之巨大樹叢動工。傍晚遠眺這原是兩顆筆直的大樹,經修茸後,幹是幹,枝是枝,葉是葉,迎風招展,矗立於湛藍天空下,的確教人眼前一亮,悠然自得!凝注片刻,恍然有所啟示:不僅樹要修,人更要修。感悟自己當年的「無明」,就像隻無頭蒼蠅到處鑽,恰似毫無空隙、蒼茫之樹,叢密密麻麻不見天日。
人最可貴的是讓本性光明,心地清淨。「心」無私欲,自然會剛;「心」無邪曲,自然會正。有見識的人洞悉先機,對事情的輕重估計得很準確;心性迷亂的人,一件東西明明擺在眼前,卻是視若無睹,看不見、找不著。有這麼一句話:「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聖人用心若鏡,一窪止水平靜如明鏡。安靜就能明澈,明澈就能空明,空明就能順任自然,相對水面起漣漪就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人能心安,是最大的幸福。然而,放眼今日社會的發展,為人類提供大量的資訊、大量的物質消費,於是每個人變成了一座活動的機器,一個有身軀、有觀感、有反應,但卻沒有一個具生命力的靈魂的人。新世紀的忙碌,叫人迷失,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活動,以條件反射為主,以吃、喝、慾望為全部。教人遠離真理、遠離對錯和善惡,讓人患上了一種現代病、文明病即神經病、血壓高、糖尿病等等,歸納於城市經濟起飛產生的頑疾。因為令人感到疲勞的不是身體的疲勞,而是精神上之壓力與緊張,這是世紀大病,「忙碌」的人,再不需要安靜、內省。人的終止價值於條件反射,吃、喝和慾望。一個純向外求的人,心境所惑,習性所牽,不可能有內省、內望的時間、空間。所以早在百年前,美國著名醫師曾斷言:在沒有開化的鄉村,是不會有人患神經衰弱症的。迄今,事實已證明了這位神經病學家之預言。當然我們總不能回到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社會總是要向前進的。對不?但是,遺憾地看到都市人在滾滾紅塵中為物慾束縛,汲汲功利,如此的隨波逐流,患得患失,到頭來不是迷失了自我,喪失了本性;就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究其原因,在於不能淨心,心不淨,則神不清。因此忙碌的社會中,保持那怕是片刻清淨的心,是十分需要的。奈何大家都忙於工作,忙於享樂,個人安靜時刻,卻極度貧乏。但是如果沒有安靜,則無從反省。同樣地,人不去除私欲,則心神不會平靜,必須澄清了心境,從事於理性的反省,讓我們心超越紛雜的現象。親愛的親道們,要擺脫俗念,安於淡泊,看來必要為自己設計一條明確的道路!
值此白陽末期,仙佛都繫念著天下蒼生,前輩們也在焦急尚有許多眾生依然未求道,不覺悟;嗟嘆功利是非的觀念,將人心封閉在狹小的區域,而不得昇華。如何從沉淪的社會中,拯救靈魂,以恢復高貴品格的生命莊嚴,著實煞費周章。看看近年的報刊,幾乎天天世界各地都發生劫難的負面消息。人間的巧、偽、權、詐,造成種種醜惡禍害,盜、劫、搶、掠……喪心病狂節節上升,痛心的肇事,竟在這知識爆發,物質文明社會裡。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良心的喪失啊!每趟路經天橋,俯首高速公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芸芸眾生中揣測著究竟有若干是我同道中人?很自然地會泛起這麼的一絲感觸。深信凡我同修,均慇切的期盼身邊的親朋好友,能夠把握良機,求道、修道,俾予達致「心性清明」,這總比饋贈任何禮品來的珍貴。只以澄清的心志求「理」,看得日新的妙處。能夠清靜無為,心境安泰的人會發出自然的光輝,「成」固欣然,「敗」亦可喜。除了明辯是非之外,人世上一切利害得失都不去計較,誠然沒有比別人優秀的地方,但這一生當中,似乎事無不可對人言,凡事都是向「善」的。
前此去作健檢,預料佇候是必然的,出門之前,往書架上信手拈來一卷,於診所正閱讀入神處,冷不提防護士姑娘好奇的嚷:「哎呀!現在是什麼時代了,你居然還在看孟子的書?」大庭廣眾,不便析論,低首緘默之同時,猛然察覺,此不正是後學當年的縮影嗎?求道不久,竟然在佛堂向引保師索借娛樂雜誌不遂,暗潮對方熱忱推薦「善」說視作附庸風雅。勾憶往事,愧疚得幾乎頭也抬不起來。人一天不思「善」,邪惡就來了。疑惑他人徒然增添煩惱,也傷害了自己的心。皆要留意隨時撲滅意識中的「惡」念,言行舉止都是向「善」的。記取花香不會逆風至,然善人之香氣卻可逆風飄來!如今充份領悟到聖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萬事萬物之「理」,從書上而知道理,則這些「理」具實用價值,尤以勵志格言,一似暮鼓晨鐘,以我之心體貼聖賢之理。有一些刻薄的心,就不合乎「仁」;有一些傲慢的心,就不合乎「禮」;有貪婪的心,就不合乎「義」;有欺詐的心,就不合乎「智」。書之論事,昭如日月,想要獲得人間彌勒淨土,就必須先潔淨自己的心,心淨則明,明察秋毫。「欲」太甚,則昏蔽而昧理義。修道人都懂得珍惜著內在精神,蓋以精神的活動是永恆而又廣遠的。我們如果不甘使自己庸碌一生,該往精神方面去追求,感悟到增加氣質、心靈的高貴,一概不留戀外在的物質,甚至於樂意放棄,只要能維持正常生活需要的「錢」、需要的事物之外,就足夠了。要知道支配我們對待金錢態度的最後閘門不在「錢」,而在卑劣的「欲」。只要把握了「欲」就能掌握自己的金錢觀。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當你放縱它的時候;欲望也是有限的,當你有意識疏通、控制的時候。所謂:窒「欲」如止水,能夠達到雖見可「欲」,而不屑一顧,遠離塵囂,那麼人生境界就寬朗多了!
聖人視富貴如浮雲,金銀財務均是身外物,何不把我們追求物欲的時間,追求金錢的心與力,用來救人靈性,度人成全,將世間的五欲轉化成「法欲」。助道,救人心於沉溺物欲,權勢之誘惑,不令其身心妄作非為。傳遞彌勒福音救人靈性,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都有積極的貢獻,追求完成了理想神聖的工作,那該是多好!只要能保持心靈中空無一物,心地靈性才能充滿元氣。我們靜而不搖,則知足知止,排除外物的引誘和干擾,「欲望」已失去其魅力,頭腦清醒增長「妙智慧」,這「智慧」亦由於避免嗜「欲」而保存,不以財富為榮,不以貧窮為恥,不著重戴什麼?吃什麼?住什麼?再美麗的房子,而家庭人際關係不理想,只不過那是一個空殼子。體會純樸不僅是一種美德,同時也讓我減少物欲,遠離罪惡,以品德清高為最大榮譽!再說當我們人際的關係遭到煩擾、苦惱不堪的時候,奉勸大家回 堂來靜一靜,這道場是避風港。人生苦海,當身心受到侵蝕、煎熬之時刻,那一種「苦」不足為外人道;「患」生於「氣」,唯有忍讓一途。靜默也是一種反省,檢點自己做事、待人接物是否也所虧欠、忽略之處。相對地自然會減少對他人的抱怨、瞋恨或者不諒解,頓令自己過失得以及時改正,這也是「清心」的意義。況且既是彌勒眷屬,必要養成大的度量、大的胸懷,處處表現豁達氣度,不失為一種重要的修養,它是品德、學識的綜合體現,由此被世人所重視。更何況我們對別人的缺點肯原諒,對世界不完善的地方能寬容,所有壓力都得到抒解,擺脫了一切「後天」的,外在的人為壓迫,才是找到「真我」回到「本真」。此送上唐李義山北青蘿最後兩句「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值得琢磨、琢磨。
平凡是福,平淡得雋永。驀然,一陣輕風流動枝葉,搖曳伴我迎向晨曦,送走夕陽,嬰兒般蒙然無覺,但洋溢著新生的朝氣!

小故事大啟示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面面如鏡
有一位年輕的村婦問醫生:「有什麼秘方可以毒死我的婆婆?她虐待我。」醫生告訴她,可以讓婆婆常吃甜芋泥,百日之後無病而死。
百日後,村婦跑來向醫生哭訴說:「我婆婆待我太好了,可是她已吃了一百天的甜芋泥,怎麼辦?」
甜芋泥不會毒死人,它是一道可口的點心,由於媳婦經常笑容可掬(另有所圖?)的供養婆婆,在不知不覺中改善了兩人的關係。當醫生對村婦說「甜芋泥可以毒死婆婆」的時候,真正的語意乃是「你先做一個好媳婦,然後你自然會有一個好婆婆」。他不過是用了對方較容易接受的說詞罷了,若是你用說教式的方法來告訴他要孝順婆婆,必定使對方無法接受。
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孔子說,一個人只要能盡到自己的心,去推己及人,就離中道不遠了,我所不願意人家加給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去加在別人身上。按另一角度說:「你願人家怎樣待你,就要先怎樣待人。」故俗話有云:「人與人之間,面面如鏡。」即告訴我們,要時常反觀自照,反省自己,而不是光指責別人。相信能如此,必能化解糾紛,減少一些過失。
活佛師尊慈示
古人以銅為鏡而正衣冠,修道以人為鑑而正身心,以他人進退得失做自己修道的警戒,而樹立一條光明的方針。
因此──
古聖有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又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重陽節戶外郊遊雜記
陳志坤
有人到過很多國家,遊遍山川大地,當回過頭來看看居住週遭,卻有很多地方不知道,也從來沒有去過,當發現的時候會說:哎呀!我天天經過這裡,怎麼沒有注意到有這個地方?由此可見人的活動能力與觀察力還是有限,為了一探遙遠的星星,卻忘了身邊閃閃發光的螢火蟲。今天到的地方,我與很多道親有相同的感慨,似乎相見恨晚,在這交通繁忙的路邊,竟有一處面積廣大,風景優美的公園。道院的重陽節戶外活動就在山坡上舉辦,綠草如茵,青山翠谷,陽光暖洋洋的照射下來,置身其中,悠遊自在,清新脫俗。
後學到的時候,活動剛開始。舉行身體衣物接龍,東方人畢竟比較保守,只將身上物品及鞋襪、皮帶等作為接龍,身上的衣物還是沒動。有一組裡面有洋人道親,將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拿去比賽,只剩下一條長褲,上空演出,很符合「當下」,玩得盡興,這是西方純潔、可愛的一面。當氣氛帶上來時,接著化妝表演,各組人員彼此在臉部化妝,然後集合拍照留念。我感覺當一個人在臉部塗鴉之後,似乎沒有年紀的差別,大人、小孩都是一張花臉,唯有個子高、矮而已,使人會心一笑,返老還童,返樸歸真,這是每個人期許的。
用完豐盛的午餐,七十歲以上的道親都得到道院贈送一份禮物,全體道親也都參加抽獎。我駐足於羅伯伯(羅滿福學長)傳來的揚琴聲,有些道親附合唱歌,熟悉的曲調,文雅的歌詞,有著親切的感覺,隨著節奏有道親跳起韻律操,我帶著兒子走到一處溪邊,溪水已乾成一條淺淺的溝渠,仔細一看,裡面竟然有小蝦,兒子大叫「蝦子」,引來了一群小孩,探頭探腦往水裡瞧,有的已經捲起袖子準備有所行動,被我阻止,只准看不准動,帶著厭厭的眼神,只好在溪邊指指點點。
難得的假日,將一切雜務擱一旁,放空心情,放空頭腦,道親三、兩成群,閒話家常,從天文、地理、國家大事到兒女情長,每個人身後都有一篇感人的故事,使我想起台灣廟口聚集,泡茶聊天的人群,他鄉遇故知,天涯若比鄰。午後人群漸散,彼此互相道別,出了公園,車水馬龍,聲音吵雜,又是一幅繁忙的景像。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今天大家齊聚一堂,與「道」結緣,應是前世修來,否則在浩瀚的人海中,我不會敲您的門,問我的路,您說不是嗎?我將珍惜它!

美國全真道院師尊成道紀念法會
黃明雲
日逢師尊成道五十五週年紀念,全世界的一貫道道親感念 師尊老大人為道奔走四方積勞成疾而早逝。天下蒼生承蒙師尊老大人的恩澤,得以在這五光十色龍蛇雜會的社會當中,獲得心靈上的一股清流,不似一般紅塵眾生終日沉溺聲色,追逐凡俗名利,向「錢」看齊,直到閰君叩門才乍然夢醒,搥胸頓足悔不當初,遲矣!
美國全真道院位於南加州洛杉磯,此地居民多數是新移民,早期來此者多半是人生地不熟,為了在這塊新大陸的土地上建立新家園,十二萬分辛苦,接而第二代、第三代生活也漸安定了,但在心靈上依然懷著流落異鄉的失落感。幸逢十四年前楊碧珍老點傳師和陳正夫點傳師奉 張老前人指示到此地開荒播種,他們追隨著前人輩早期至台灣開荒辦道的精神,來到這語言截然不同的彼岸擔當救渡眾生重返理天的拓荒先鋒工作,更感受到師尊為解救蒼生黎民靈性不再沉倫的苦心,故於九月二十二日假洛杉磯全真道院舉辦
師尊成道紀念法會。
法會依照傳統慣例,獻供、請壇、獻香、懇請老師主班、院長大人監班;恭請楊老點傳師說明三期的因緣,第一期為青陽期由燃燈佛掌天盤,第二期為紅陽期由釋迦佛掌天盤,第三期也是這一期為白陽期由彌勒佛掌天盤,濟公活佛、月慧菩薩掌道盤,此期皇 鴻恩大開普渡齊家修辦,在人間可得享天倫之樂,全家同修互助共榮,日後歸根復命,享同返理天面 老 娘之樂,不再受輪迴之苦。俗諺「來的早、不如來的巧」,有緣遇到佛出世、無緣遇到佛涅槃。
繼由林宏容講師講述「修彌勒淨土的殊勝」,黃東山講師講述「師尊師母行誼」,黃明雲講師講述「一貫道修行者應有的風範」,藉由此次法會天恩師德法雨的霑潤,讓與會的道親們更深深體會到「明師一指」玄妙之處。法會至中午十二點三十分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