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求道之後培養佛心
求道──是入佛之門
修道──是合佛之心
行道──是了佛之愿
成道──是達佛之境
各位同修已經入佛之門了,得三寶了,要學合佛之心,要跟佛心連在一起,學佛憐憫眾生,付出愛心,了佛之愿,要親民渡眾,達到佛之境。
求道之後先肯定自己,發揚自己,勉勵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生命有價值。修心養性,學佛慈悲喜捨,施賑濟民,救眾生離苦得樂,學習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引導眾生樂善好施。很感恩的是有修道的機會,否則無始劫以來,所犯的過錯,堆積如山,單憑此生此世修持,尚不能歸根復命。培養時常來佛堂做無畏施,參與道中的活動,自然會成長道苗,佛心永存於內心,即是合佛之心。
求道之後要行道,能知必須要能行,知行合一,能為大眾服務、奉獻、打掃佛堂、端茶水、拿毛巾、廚房洗菜、燒飯,一一實際付出行道,人生就會有說不出的喜悅,這種喜悅是在道場中參與付出後,自然的流露佛之愿。
求道後要學達佛之境,學聖賢金言玉語,明白事理,培養慧根,開通智慧,大公精神,發心渡眾,引導眾生尋覓自性,導同修們向道,重整氣運。上天很公平,同樣給我們一塊料子,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有的料子是畫棟雕樑,有的料子還是塗著茅屋,有的料子做成非常高貴的西裝,有的做成被單,做成抹布,那完全在於自己。所以引保師引我們入天道之門,修行都在各人。同修們!這次我們能在三期普渡的機緣下,可以聚在一起,同樣上一堂課,或許有人已經畫棟雕樑的回去了,有的還是塗著茅屋。佛云:「佛在靈山莫遠求」,人身本具一善地,小心不可以迷失此一塊寶地;性地乃要歸天,要腳踏實地,非得此地,返天無門路,千佛萬聖皆秉此地「玄關善地」達成之境。
各位前賢都知道,百歲老後定要回理天 老 身邊。佛性是由天賦,因為天下事,從什麼地方來,有一天就回什麼地方去,那是一定的。修道在日常生活中歷練,在於工作、家庭、道務,許多忙碌中,仍能保持清淨的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改善自己,言行守本份,做為道親標竿,以身作則,做為道親楷模。修德路程,必須具備誠心、博愛、耐力、恆心、熱誠,以此五德幫助我們修道的功夫。
彌勒古佛,十佛應運,是為白陽時期。辦理末後一著收圓大事,大開普渡,挽化善男信女,在家修持,半聖半凡,治世教民,功果圓滿,道成天上,名流人間。

天緣佛堂
溫詠鳳
「研究因果」是三月份課題:行「善」感召「善」果,作「惡」招惹「惡」果;有是「因」必有是「果」。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佛法所謂「因緣果報」最佳詮釋,無「因」不成「果」,無「果」不成「因」;非「果」則「因」無以立,非「因」則「果」無以成。根據佛家的因果律通看三世:現在世、還有過去無量數世,尚有未來的無量數世,善惡因果勢必貫通三世,漸次受報,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一切因果都是公平的,看我們如何的「栽」,就如何的「得」。正是「因果報應」非小可,佛言真語莫看輕;富貴生前種多福,貧賤生前作孽深;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萬望大家翻閱《因果經──勸世文》當明鑑善惡之果報森然!須知人生流轉的過程中,由十二「緣起」稱為「十二因緣」,即「三世因果」的循環──「因」前有「因」,永久不能知其始,「果」後有「果」,漫漫不能知其終。生命輪轉的銜接,因果循環之交融,因因緣緣的循環相扣,串成一條顛覆不滅之因果定律。亦且今次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即生的因果。尤其千萬不可小視惡業,別以為「我不受惡報」。該明白到滴水猶可滿瓶,當造作的「惡」業尚未成熟時,可能享有餘樂,俟至「惡」報成熟,肯定承受「惡」報,勿存僥倖。因果可畏,作受同體,如此這般,為眾生佈下天羅地網。慈悲的佛祖一再警誡:世人已經作惡,趕緊臨崖勒馬,切忌再犯,若沉溺其中不知自拔,待惡貫滿盈,必受苦報,悲嘆亦是徒然!我同修宜提昇「善」心,既已作「善」持續作「善」。除了劣質種子,無從始以來,不種「善」根,悖入悖出,只造惡業,苦諦種苦根,像此等重大業力不能轉變之外,「因果」定律還啟迪我們,憑「後天」行「善」的努力,藉修道來撲滅意識中的「惡」念,用功於心念幾微處,以改善「先天」業因,消滅弭禍。趨吉增祥,願同修互勉之!
天道義理由郭點傳師賜導:言「忠」,天覆蓋之下,大地所負載之上,人所做的事,沒有比「忠」更重要了!人的中心點是自性,玄關處,至善之門。為人一定要「忠」於國,「忠」於家,「忠」於人與事。對大眾有利是積「善」德,自私而造成他人之不便是造「業」。人人能做到「忠厚存一」,臻於「至善」,本固枝榮,一定能夠辦好所要做的事。然而,善性雖為人心所本有,但並不很牢固,當遇到外來的不良影響作用,又不接納他人忠告,容易迷失、誤事。因此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事,是為天下提倡「忠誠」,闡發心中固有的「善」性;時時涵養心中的「忠誠」,正是處事法則,修持重心所在。凡是有德行的人,兢兢業業,經常用精誠專一來磨礪自心,毫不掩飾地改正每一個小錯誤,如斯就不會有大錯誤。一旦有大過失要改正的話,就有其一定的難度。天下事皆起於微,成功也在於慎微,然而「患」生於疏忽,禍起於細微。基此,君子慎物於隱微,遏念於動機,見識能確定,便不會亂做,力量能確定,就不會亂動。無論是僱主、伴侶之間,彼此想和好無間,首先必須由自己做起。使自己像一輪太陽,放射出愉悅的光暉與熱力,讓對方覺得自己最有安全感,相對外面的一切誘惑力,自然減低了。如果想要戰勝環境,得有力量戰勝自己,想要感染他人,得有力量來約束自己。看看潭水靜默,淺流潺潺作響,大家來學潭水,不要學淺流。凡事鎮定盡力而為,面臨困難宜冷靜,方能發揮潛在力,穩定步驟對問題才有公正、清醒的判斷。不貪心、不妄求、不侵犯別人,也不壓倒別人。與誠待人,對方會瞭解我們的優點,原諒缺點;相反地,待人矯飾詐偽,他人會把我們的優點看成假的,將缺點看成全部。總括而言,在能力範圍內,盡心盡己,維護社會純良風氣,為家庭勤奮工作原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又活得心安理得是一件光榮的事。珍惜身邊的有緣人,給予積極鼓勵,恆習「我以您為榮」類似讚美的語調,藉以向對方的榮譽、成功有所表示之一種發自內心的贊助與喜悅。至於對下屬或子弟偶爾犯了無心之過,宜忠告而善導之,記取柔弱勝剛強,堅硬容易毀壞,銳利容易挫傷。由來「忠言逆耳」,小磨擦在所難免,不妨轉念一笑置之,能用單純心態看人間情誼,是一種福氣。彼此維持長遠的感情,其中定有很多寬容與原諒吧!
根源是「道」,法則是自然。一貫道燒香行跪拜禮,叩首姿勢一若娘胎原始的赤子,最能體現自然,都是崇尚其柔弱、清靜、美好的特性。手抱合同,輕叩「至善」門,歸復「赤子心」;當下隱約聽到良心在吶喊:撫心自問日常瑣事中,是否遵循良知良能?俾令自性清明,輕盈向上,濁氣亦隨之下降──上清下濁,防於端倪,大有助益,無非是尋找「真我」加以修持,使之永恆。盡「忠」必能盡「孝」,都是自然的有意義,有自覺行為,發自潛能的可行性,沒有外在的強迫或約束,皆遵自然法則,堪稱最高的境界!

大法船的舵手 ---- 楊碧珍老點傳師
林達雄
後學這次有此機緣與榮幸能訪問我們洛杉磯全真道院這艘大法船的舵手楊老點傳師,以下是後學的訪問記。
老點傳師姓楊名碧珍於民國卄七年(1938)出生於台灣台中縣烏日鄉,這兒山青水秀,居民大部分以務農為生,民風淳樸。老點傳師為家中的老大,自幼事父母至孝。她的父親在日據時代原來經營木材行業,台灣光復後改為經營米行,家道小康。十二歲時,舉家遷到台中市,於學業結束後在紡織界任職。後來得知天道寶貴,可超拔祖先,可成仙成佛,並可免永世的輪迴,於是於民國四十六(1957)年七月六日求道。後來由於母親跌倒受傷,昏迷不醒,楊老點傳師心急如焚。因愛母心切,於是在
老 之前立愿,願清口茹素,自減十年壽命,以期能為母添壽,並在民國四十七年一月清口吃素。大道果真寶貴,由於她的至誠,感動了上天,老點傳師的母親果真增壽十年,在十年之後才仙逝。
自此深感大道寶貴,誠心修練,並且心中立愿,要把這寶貴的大道傳給每個人,於是在台灣中部一帶開始渡化眾生。在沙鹿傳道渡人時,遇到一位有緣眾生,一心要渡他求道。由於她鍥而不捨,這位有緣眾生終於為其至誠所感動而求了道。捨生為道,楊老點傳師可當之無愧,她不僅渡了這位有緣眾生,而且渡他一輩子,伴他一輩子修道,這位有緣眾生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陳正夫點傳師。自此,夫唱婦隨,天涯海角,傳道佈道,無怨無悔。
由於她對道至誠不渝,渡人無數,在民國六十二(1973)年時,張老前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足堪大任,能代
老師點渡眾生,於是授天命於她。領命之後,楊老點傳師為不負 老師、老前人之厚望,時時把自己對道之使命謹記在心,更加努力,開始在台灣島內島外,天涯海角,世界各地點渡眾生。這些年來,不斷努力,勤於耕耘,果然不負 老師、老前人之厚望,後學遍及海內外,世界各地。
民國六十一年(1972),因感道親眾多,台北先天道院不夠使用,及很多清修道親無處居住,覺得有建造另一道院的必要。得阿姨陳茫之倡議與蔡文偉先生在紡織業之專長及經驗之助,以及楊老點傳師之夫婿陳正夫點傳師慨然應允在其百忙的貿易行中,撥出時間,無薪來經營紡織廠。於是與二十多位道親共同集資,成立一紡織廠,希望以營利所得來建造一座新的道院。果然上天很慈悲,紡織廠經營了六年,不僅蓋了桃園全真道院,而且還了大家投資的錢。
民國七十一年(1982),其公子彥宏來美就學,因此常常來往於台灣與舊金山之間。張老前人見了,就因勢利導,勸她夫婦兩人來美開荒。民國七十八年(1989),毅然結束了台灣貿易行很賺錢的生意,接受挑戰,擔負起重任,前來洛杉磯開荒傳道,開始了人生嶄新的另一頁。她與陳點傳師夫婦兩人先私資在Ramona街上買下四間相連的房子,將其翻修改造,成立美國洛杉磯全真道院,使道親們有個開班聚會之所。沿用幾年,道親日眾,在(1993)四週年慶時,張老前人前來參加,見到道務的宏展,覺得有需要蓋一座更大的道場。因舊道院地目屬住宅區,不易更改為宗教用地,於是在現在道院之處,買下空地,破土動工興建,一年之後(1994),一座嶄新莊嚴的大法船──美國洛杉磯全真道院就落成啟用了。
民國八十九年(2000),接受一個新的挑戰─把道傳入西班牙裔社區,於是在橙縣聖塔安那(Santa
Ana)成立分院,開始了另一項艱巨的任務。兩年來,已播下了不少道的種子,正在勤奮耕耘,希望來日能開花結果。由於文化背景全然不同,小孩非常的頑皮,良莠不齊,傳道渡人工作更加艱難。老點傳師說,能看到這些小孩由下根變中根,由中根變上根,也是一種成就。她繼續說,到橙縣分院來助道連續幾個星期而不氣的話,那他修道修嗔的功夫真是修到家了,這是最好借他力自渡的最好地方。
老點傳師說,在修道的這些年來,遇到很多顯化,除了上述為母祈求延壽十年之事外,再舉一二於下:
去年(2001)身體不舒服,回台灣檢查,幾家大醫院,如萬豐、振興、中興都說一定要動心臟大手術,經大家叩求 老 慈悲之後,
結果奇蹟真的出現了,心臟不用開刀了。
以前在台灣時,有一次晚上搭公路局的車子由台中到大肚去開班,下車時,匆忙間忘了拿皮包,內有回程的車資及一些重要文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時突然想起試用三寶。信不信由你,沒多久那輛公路局的車子專程為送皮包開回來了,老點傳師說,當時她真是感動不已。
另外一件事也是到大肚開班研究經典,回來很晚,車很少。楊老點傳師和她的點傳師及阿姨就合坐了一輛三輪車,下車時要付車錢,結果車子不見了。老點傳師說她還有很多顯化的見証,因怕佔了太多的篇幅,所以不一一詳載。各位學長若有興趣,不妨請找老點傳師直接詳談。
談到如何修道與渡化眾生,老點傳師說,她一直秉持她的點傳師教導她的話去做。她的點傳師教導她:今蒙
天恩師德,有幸為白陽天道弟子,要有悲天憫人之心,引迷入悟,天良發露,惡習漸退,精進向前,以師志為己志,把道傳遍天下,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最後楊老點傳師也以此與大家相期許,共勉之。

安頓身心
羅孟軍
「安」就是安定、安和、安全,「頓」就是不移,「身」就是身體,「心」就是我們的思想、意念和精神,安頓身心簡單的說,就是讓思想、意念、精神及身體能穩定的處於安定、安和、安全的常態狀態中。
身有真身──自性。假身──由風、火、水、土所組成的色身、臭皮囊。人身難得,我們要藉由這個由風、火、水、土所組成的假身來修真道(借假修真)。人身難得,在因果輪迴上來說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我們的祖先,不知道行了多少善,積了多少德,才能讓我們在六道輪迴中投入人道,而不是畜牲道、惡鬼道。如果擁有這個人身,只知追求七情六慾,不知藉由這個假身來修真道,糊里糊塗走一趟人生不是太可惜了嗎?
老子曾說:「吾患此身,吾愛此身。」老子的意思是說:我憂患這個身體,我也愛這個身體。憂患這個身體是因為色身有六賊,由六賊而引發六慾,像是錢財、美色、功名、權利的外在誘惑,情識在內,為善之心不能自主,為惡之心不能停止,造成無底的地獄,這個身體實在帶給我很多憂患、麻煩。吾愛此身,人為萬物之靈,愛這個身是由 老 所造成的靈魂,藉由這個身體才能夠存在,身藉由這個靈魂而生,靈魂藉由這個身體而修道,真不離假,假不離真。
這個宇宙是以道為中心,如果沒有這個身體,人沒有辦法來聞道、求道、修道。如何跳脫輪迴,超生了死,認 歸宗,回歸理天呢?所以說吾愛此身。
有句俗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虧就是欠缺、短少。虧心=昧著良心;不虧心=不昧著良心。不昧良心只達到心不驚,還不到心安的程度,而不虛此生方能(會)心安。求道、修道、行道、成道是我們每個人最好的生涯規劃,只要真修實練,一定不虛此行,保證安頓身心。
求道:1. 可以找回迷失的本性。2. 可以突破命運超生了死。3.
可以消災解孽。4.
可以恢復本性。修道首先要從「素食」開始,素食的好處很多:1.
是守仁戒殺。2. 去濁存清。3. 不結冤債。4.
合人性,順天意。接著「清口」,清口就是吃入清,講出清,不談是非,不亂言、無妄語,這樣才可以算是清口。最後「持齋」,持齋要求自性清淨掃三心(貪、嗔、痴),去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除六賊(眼、耳、鼻、舌、身、意),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嗔、痴),八邪(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能依正心行持,稱之為持齋。持齋要「三齋」必行,不僅要「口齋」──養成慈悲心性,不造口孽,不談是非,更要緊的是「身齋」──不涉及不正當場所,斷絕七情六慾,更要修身養性,保持人格品性的潔淨。「心齋」是最難的了,有的人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葷,但心早在動念,身離淫慾,心卻常有幻想,這都不符合三齋的要求。素食、清口、持齋應該做到專、一、定、靜,自性清淨才是正道。行道:外出行道時要能捨身辦道,代天宣化,不畏艱苦,弘揚真理,行功立德。行三施:財施(可助道)、法施(弘道)、無畏施(了道)真修真行,還因果債業。立愿了道,愿是行功立德的原動力,同體天心,離苦得樂,立愿了愿還故鄉。有朝一日成道時,就是苦盡甘來,超生了死,永脫輪迴,祖玄沾光,認 歸宗,功果圓滿的時候。
功過能不能相抵?有許多事例告訴我們,後功不能抵前過,但也有些告訴我們後功可以抵前過或功過可以相抵。後學較傾向於功過可以相抵。太上老君太上感應篇:悔過章第九曰: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心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以前有過,如果能一心向善,虔心修道、行道,就是心中有佛,依然可以成正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遺訓。祂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呢?成佛是那麼隨便?那麼容易的嗎?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釋迦牟尼在成佛前是古印度的太子,名悉達多。他不願繼承王位,拋妻棄子,出家修道,由於他不告而別,他的父親淨飯王派出五位親信侍臣去尋找。其中摩男俱利表面上是找太子回宮,暗地裡接受太子堂兄弟提婆達多的委託,企圖把太子害死在荒野,然後由提婆達多繼承王位。當他們五人找到太子時,卻被太子的高尚行為和普渡眾生的理想所感動,毅然出家,拜太子為師。但摩男俱利的出家只不過是隨流,他想謀害太子的心意並沒有改變。有一次他離開眾人,手持一把匕首,想躲在僻靜處,殺害釋迦牟尼。他鬼鬼祟祟的行為引起其他四個徒弟的注意,便尾隨著他。摩男俱利躲在一棵大樹的後面,聽到有腳步聲,還看見一個人影,以為是釋迦牟尼來了,就大叫一聲:「悉達多,納命來!」沒想到走在最前面的不是釋迦牟尼,而是橋陳如,這時橋陳如驚叫一聲,身體機警的往後一閃,躲開了摩男俱利的匕首,匕首從摩男俱利的手上掉了下來。這時,四位徒弟都很生氣,大家都主張殺掉他。然而釋迦牟尼卻吩咐橋陳如等人:「你們趕快把匕首還給他,不可強奪,一切原物都要物歸原主。」摩男俱利跪在地上,兩眼含淚,仰望著師父,不知說什麼才好。釋迦牟尼雙目緊閉,雙手合十,心平氣和的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後來,在釋迦牟尼的感召和教誨下,摩男俱利刻苦精修,徹底悔悟,歷盡艱難,終成正道,和其他四位道友同登彼岸,證得阿羅漢。
所以「放下屠刀」之後還有一個漫長和痛苦的轉變過程,才能成佛。並不是一個雙手沾滿血腥的人,放下屠刀,馬上就可以成為大慈大悲的佛了。
在我們每日早、午、晚獻香禮的愿懺文中:1.
懺悔佛前改過自心同註天盤。2.
凡係佛堂(人人都有的良心、本性、至善寶地)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寬容。透過每日懺悔、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有過則改,修道才能日益精進。
人的一生短短數十寒暑,生命無常,該做的,馬上就去做,以免抱憾終身,後悔莫及。有三位老朋友,每年歲末都會設席聚會一次,飲酒聊天甚是愜意。有一次三人相聚,在席上閒聊,其中一位感慨萬千的說:「今年筵席相會,不知明年又少誰?」另一位說:「你還想得那麼遠,我倒擔心,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天明穿不穿?」最後第三位也開口了,他說:「你們都說得太遠了,我更擔心,這口氣既然已出去,不知進來不進來?」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長?佛曾問眾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長?」有的說七十年,有的說五十年、三十年,可是都沒有得到佛的同意,最後佛才說:「其實人的生命只是在呼吸之間!」這一口氣呼出去,若是吸不進來,生命就結束了。生命只在呼吸之間,並不著重於一呼一吸之時間長短而論,而是意味著極其迅速,生命只在一口氣的存在,無常一到萬事皆休。假體色身如果死了,名利地位、榮華富貴,所有一切都化為烏有,一個無常讓我們丟掉一切失去一切。生命的無常,更告訴我們真正有用的人生就是現在。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積極進取努力修道、行道,開創光明的人生。
要不要有所作為,會不會虛渡此生,決定在自己,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來創造。依據世界銀行全球化發展報告指出:全球有一半人(約三十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及兩美元。其中又有近一半(十二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及一美元。目前已成為全球矚目的阿富汗人民,平均每天的生活費僅○•四四美元(一年一六○•六美元),而剛果民主共和國(位於非洲中部),則只有○•二七美元(一年九十八•五五美元)一天的生活費。看看別人(貧窮、落後),想想自己(富強、康樂、法治、民主)生活在美國這個國家,實在沒有什麼好抱怨,不滿意的。身在福中要知福惜福,把握當下求道、修道、行道,不要迷迷糊糊過一生。
素食、清口、持齋(口齋、身齋、心齋)要求的項目極多,簡要的說只要我們能以「一貫道宗旨」這首歌曲的歌詞為準則,依準則的規定要求去做,時時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是否合於準則的要求,如有疑惑請教點傳師,點傳師會引導我們走向正途。不要自己在那裡閉門造車,以免辛苦的做了樓房,辛苦地爬上樓梯,最後才知道上錯了樓。因前世行善、積德所以今生為人。因此今生可以借假身(色身)修真道(良心作主),成為彌勒眷屬,常在兜率淨土。知前世,修今世,享來世,自然身心安頓。

探訪老人院隨記
張永美
四月七日星期天,由羅瑞華壇主帶領下,我們一起到達San Gabriel
Convalescent Center老人院作探訪。
初抵時,看到老人家們都是呆呆滯滯的坐在輪椅上。首先,我們分別地跟他們聊天,或細心聽他們訴說昔日的苦與樂,及關注到他們身體健康問題等等……。
然後,老人家們很開心地跟著小道親玩球、唱歌、玩遊戲、做運動,他們都玩得非常地高興,我相信在場的每一位道親及醫護人員都是十分感動。
最後,我們為四月生日的老人家唱生日歌。之後,大家一齊吃蛋糕、喝果汁及送一雙襪子給他們。雖然是一次短暫的探訪,卻給了我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感覺,望著他們那雙落寞的眼睛,跟他們道別。
願這次的探訪,我們能帶給老人家們很多的歡樂,為他們孤獨的生活裡添上一些氣色,使他們深深感受到仍有人在關懷、愛護他們。
歸途中,我們每一位道親,都各自道及剛才接觸過的老人家和分析一下他們的內心世界,祈望下次探訪期間,再帶給他們更多的歡笑,讓他們在餘下的日子裡,覺得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愛的存在。

小故事大啟示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最需要幫助的人
有一位女子,家境富有,而且熱心於社會福利的工作,捐獻金錢更不落人後,因此,在社會上頗有好名。
有一天,為了響應社會局的號召,要照顧老弱貧苦多病的人,她鼓起熱誠前往社會局報名,願意負責照顧附近老弱貧病的人,以表示服務之精神。
她報名之後,靜候社會局的調查和安排最適合她的工作。一星期後,她接到了社會局的通知,分配了一位最需要她的照顧,且又住在鄰近的老人,那就是她的──父親。
她的父親,年老獨居,空虛寂寞,且又體弱多病,無法照顧自己,實在是個最需要幫助的人!
《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平時,我們發心要為人服務,濟世化人,往往卻忽略了一個為人子、為人父母應盡的責任,使父母無法感受子女愛心的關懷,使子女失卻了溫情的滋潤;人生最大的疏忽,莫此為甚!
儒家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且必須建立的觀念。一個人,對待他的父母兄弟家人不好,不盡責任,卻唱高調要去幫助別人,未免流於好高騖遠,捨本逐末,不但不切實際,亦將為人所不恥。這名女士的行為,足堪借鏡!
德行,不是口上說的,而是在實踐的行動中完成。願共勉之!
活佛師尊慈示
人務必讓自己生活得純正無私,不要讓自己不良的思想佔盡心靈。人的心思如果不純正,行為自然也不純正;行為不純正,將來就會產生災害苦難。
所以──
一個製箭的人,定會設法使箭筆直;
一直挖溝的人,定會設法使溝通暢;
一個智慧的人,定會設法使心純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