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認識清靜

清──是空虛純潔的意思。

靜──是寂然安止的意思。

詩曰:

清靜無為是真空 大開佛門神道宏
靜心能超三界外 誠意貫通六合中
人心好靜慾多牽 勸君當將六門關
慾念不生無可掃 金丹不練自然圓

老前人曾開示過:上天慈悲降下大道普渡眾生,讓每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知道,止於至善的玄關智慧是清靜無為,指引我們志向定在這個佛性的地方。二目守玄,指你玄機,才能常清常靜。心一靜靈體就輕,上輕下濁,心就不會散亂放縱,而能與萬靈真宰結合,立於清靜之門,能隨處安詳。

凡事在思考時,思慮必須從良知良能至善做主宰,就能感受到一股奧妙的泉源,調和身心,平衡心性。如果心有所偏思,那麼你的心身就會不調和。老君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如果常保持清靜之心,自然能夠恢復我們本有的精、氣、神,本性自然光明無染。

老前人勉勵同修們:對待人如有一顆血肉之心的念頭,那麼你將會失去道念。換句話說:你就沒有仁心,如果一時起了貪念得到了不義之財,那你就是不義之人,所以平日我們就要時時培養浩然正氣,守住「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就能存心養性。台語講:「五氣朝元」,意思是恢復本性,達到天人合一,自性圓明,智慧大開的境界。

修道求其「放心」身心一切都放下,清靜自在又逍遙。清靜可以恢復本性的光明,清靜可以使智慧顯露,清靜能觀萬事萬物,如果悟出此道理,自然常清靜矣!

有句話說: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我們心中時 時保持寧靜,事去之後絲毫不留有痕跡。這才是修道人應有的作為。要保持常清常靜有兩種方法:第一、要避免進入是非之地,不要製造麻煩。第二、是不進入勢利之場所,如政治圈……,那也會影響我們清靜之心。人若是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靜,天地自然能接納你,讓你平安、幸福。

「靜」也不是只徒守寂靜而已;即使臨時有事,匆匆忙忙,應接不暇,但神智仍要安定,做事要有條理,自己要有主見、有定力,處事鎮靜;動靜之中都能篤定,這就是清靜無為法之修持。

清靜無為而無不為,修辦道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辦上天的大事者,我們是在學習當中修行,要以無我、無私、無為的心,才能夠達到無所不為的奉獻。拘泥於小我,就不能做到大我,無法擔當責任,辦道、受苦、受勞、受毀謗,一切都不怕,這就是大無畏的精神。

老前人盼望同修們要知道,真道在傳心法(真空妙有)。清靜經云: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所以,明白清靜這個真理,就會慢慢看破紅塵,衝開枷鎖。若能常清靜,視天地為逆旅,知光陰為過客。瀟瀟灑灑逍遙界外,就是真如自在的神仙。不拘於聲色,不囿於五行,到這個時候,連天地都歸
納到自己的本性之中了,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六祖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靜,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信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天緣佛堂          張永美

六度萬行──六種智行中,布施第一,忍辱第二。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修定」,如果只是修福,而沒有修定,修來的福德是保不住的。經上常說:「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恚之火,若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清淨心,是定,是慧。相傳中,寒山與拾得兩位和尚,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有一天,寒山問拾得:「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幾年,你且看他!」以上是在佛堂,聽講師們的道理,它令我領悟到待人處世的態度,要以最平常的心態去面對。千萬勿執著自己所持之理,對與錯之間,應抱著祥和心態去分辨清楚。

人與人之間那種摩擦,通常都不是大是大非,而是小是小非,所以不管別人怎樣毀謗,或是碰到不公平的對待,卻不跟別人爭辯,理也理不清,愈理愈亂,三緘其口,忍下去,為了使自己能把握得住,應該學一分「傻」,培三分「德」,這樣才有思考餘地去面對任何的紛爭。對人對事,絕不要斤斤計較,人生際遇,起伏無常,失意時不能氣餒,得意時,亦不要沾沾自喜。順境時處之泰然,在逆境中吸取經驗以補救不足,養成一種寬大為懷的品性,遇別人無理取鬧的時候,不妨淡然一笑的掠過,表現出自己在修養中得到的成就與自信。

天道義理,陳點傳師賜導,闡析「君臣」。後天論:「君」有「仁」,「臣」有「忠」。遠古賢明主政的君王治理天下,都出於無為、順任自然。君主不貪「欲」天下富足。以堯、舜的道理「仁愛」治理天下為鑑,不必行賞,子民都能向「善」,不必刑罰,卻能戒「惡」。正是: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尚有堯、舜讓賢帝位流傳下來的佳話。只有不以天下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託給他。足見當代仁人,都憂慮世間禍患,不仁之人,以潰亂性命實情,而貪圖富貴,因此,為政的人一定要做到恭敬、節儉,選拔公正的,絕無偏私。為「臣」者篤守清廉,保存形體,充實生命,立德明道。如此君、臣和上、下安,國運昌隆。又道德經:「一國的統治者,當能靜重而不浮躁。」蓋以穩重寬厚、廣大從容,德行有餘,則福祿亦有餘。反觀心性輕浮、淺率、偏窄、迫促、德行不足,才能亦不值得談了。浮躁就像斷了線的風箏,立身行事草率妄動,一無效準。

「先天」論:「君」是「本性」,「臣」是「七情六慾」。人的「本性」就是心性的本然狀態,不受任何意念、慾望、情緒影響,而能保持本色的原始心境。而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佛性、佛道的體現。際此濁世,「人」要找回自己的「良心」、「本性」,必須求道、修道。道是直指心性:於「內」,革除慾念;於「外」,格事物之理。

最近,周末經典班講心經。其基本精神,就是「空」,不能有、無所得。凡機心存於胸前,便不能純潔、空明。若心神不定,則不能載「道」。一貫道都在教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行、止均遵循傳統文化,注重「內在」修持態度。值此,不禁緬懷五十五年前 師尊在山東殯天, 師母赴台傳道,不幸遭逢官考足不出戶,終日珠淚漣漣,通宵達旦的叩首,向上蒼禱告,願一力承擔芸芸眾生的罪,從中凸顯了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的智慧。 師母的淚水已攫取了它應得的代價:欣見一貫道的道務如今成為世界性的拓展。

知「道」者,一定不會自誇;知「義」者,一定不會貪得;知「德」者,一定不會沽名釣譽。人人從「自性」做起,好好的照顧自己,讓「自性」綻放聖潔的光輝,俾萬事不受牽累;萬物回復真情……我同修時刻感謝天恩師德,默默地效法前輩們的修、辦精神。

「道」是平凡的,然而平凡才是偉大!看看從個人的修心培德,至家庭、道務圓滿,進而推廣到社會之一本散萬殊的淨化心靈,確實踏實。今日桃園的「忠恕道院」每周日就有三千道親與會,聽道,百多位講師在行法施,甚至輪值到監獄中講經說法,勸囚犯向善。欲改革別人的過錯,不可改革他所做的事,應當先改革他的「心」,既能改革他的「心」,事體自然會改「善」。況且,革盡了人「欲」,方可復盡「天理」。大家修道、辦道,恆持老前人教誨:以平常心、禮讓心、謙遜心,處事應物。尤以言語謙遜,能避免災禍;行為嚴謹能避免羞侮。人人虛心學習道場中的老菩薩傳道渡眾,散播種子,培值道苗,效法 老祖師慈悲為懷:共同分享便是喜悅,共同施予便是安樂!如斯的抱「道」奉行,不求外炫而求內無機巧的心,為的是要當一個正人君子。



施比受有福          陳彥宏

一、何謂施?施就是給與,也就是所謂「佈施」。將自己身心擁有的,給與他人,是人至善慈悲的顯現。簡單的說,佈施就是「佈恩施惠」,即濟人淑世、救貧濟苦,利益給別人,解除人家之苦楚。

大乘金剛經:「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得第一佈施波羅密。」

自性七寶佈施:不貪是佈施

眼不貪好色奇物是色寶佈施
耳不聽好樂音聲是聲寶佈施
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佈施
舌不貪好上美味是味寶佈施
身不貪好妙衣服是觸寶佈施
意不貪名利恩愛是法寶佈施
性不貪世間娛樂是佛寶佈施

若人能悟自身中七寶佈施,所得福德勝如金、銀、琉璃、璽珠、瑪瑙、珊瑚、琥珀七種佈施之福。

一般所說三種佈施:

1.財施:金錢財物施捨給別人、給道場、慈善機構、孤兒院、養老院、學校等。如慷慨解囊、濟助別人、解衣推食、供人急需,都稱財施。財施──得福報。

2.法施:把道理說給別人聽,解釋給別人瞭解,使人能夠得到正確的做人處世,使別人滅無明、增智慧,生活安祥幸福,稱為法施。

法施並不一定要自己精通佛理之後才能做,幫助別人有機會聽到、談到或看到道書,或者幫忙使法會辦得圓滿,參加的人法喜充滿,也都算是法施。

進一步說,老師與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醫生、護士為人講解醫學常識,傳授身體的保健,社會服務者給人以適時的安慰,使家庭和諧、社會安寧。凡此種種的教授宣揚令人得益,雖說有程度深淺的不同,但都可以說是法施。

3.無畏施:凡是以大悲心助人或其他眾生,如畜生、野獸等,減少消除其恐怖、憂慮、苦難的,都屬無畏施。

如何行施?佈施是依照十種戒條而行施。

第一:不留滯──有人向我求施,以最迅速之時間立即施予,此之謂不留滯。

第二:不執取──不以自己之妄見而加以考慮。不必研究求施者是否應施。

第三:不高攀──不存自己有助人之德,而生傲慢之念。

第四:不積聚──不將錢財積聚至某一數量然後佈施,身邊有一分力量,有人求助,應盡予之。不論多
寡,有則施之。

第五:不望報──佈施事了,不留記憶,自可心平無掛。

第六:不希異熟──施予後,不要存有異熟果之心,勿以為福澤滿盈,施一而望得百。

第七:不所依──不因種種依名、依利而開始發心佈施。

第八:不退弱──對求施之事,雖屬難行,亦不要存有恐懼之念,即使粉身碎骨,亦不要退而示弱。

第九:不向背──不要以親疏恩怨而起分別計較心。應施則施,無分親疏愛仇。

第十:不下劣──施予之物,不要以最下劣者給人,應該以最妙最勝者施予。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行於佈施。」就是不要為了希望別人報答,或滿足自己的優越感,或虛榮名利的表現而行佈施。這樣才是真佈施,才是自性慈悲的流露。有心為善(故意做給別人看),則佈施將成為福報而無福德。

二、何謂受?受就是接受,接納別人的給與。

若貪圖人家的佈施、給與,則是消自己的福報。人當自立自強,若從內心深處,企求別人之佈施,則將使靈性墮落。

佈施與接納,是一體之兩面,沒有接納,也就沒有所謂佈施。譬如:點傳師、講師在佛堂講課,點傳師、講師是在佈施真理,而道親們認真聽講,卻是佈施眼、耳、身、意等等。您說:那一個是屬於佈施?

以前有一賣花女,想到廟裡燒香佈施、供佛,因家境貧窮,乃將自己之長髮剪下,拿去賣了兩文錢,交給廟堂住持,住持高僧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此女貴為皇后,攜帶數千金來廟裡佈施,住持卻只派接待僧接待、迴向。皇后問道:「我以前只佈施兩文錢,您就親自替我祈福,今天我捐獻千金,您為何不替我迴向?」高僧說:「以前佈施雖小,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答。今日佈施雖多,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正是「兩文是滿善,千金是半善。」端在我們的一顆心。

三、佈施的好處:

1. 消孽:可以消冤解孽,免除因果輪迴之苦。

2. 行善:可善則天道佑之。人皆敬之,福祿隨之,神靈衛之。

3. 濟世:濟人淑世,救貧濟苦。

4. 積福:可以積福德給自己及庇陰子孫晚輩。

俗話說:「施比受有福。」能夠施捨付出,表示我們尚有餘裕,心裡感覺比較輕鬆,而受者,是受人恩惠,念念不忘,所謂:「受人滴水恩,必當湧泉報。」二者相比之下,各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說:「施比受更幸福。」天道能否普傳於世界角落?眾生是否能得渡?皆視我們有沒有佈施之心。唯有時時刻刻利益群生,不求回報,才是自性慈悲的顯現,則其福德不可限量。願與大家共勉之。





快樂的修道人      吳鑌娟

最近有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她賺了她先生一百元,但是也因為這一百元改變了她的婚姻生活。

這個朋友結婚已經有十年了,也生了三個小孩,夫妻倆雖然感情不錯,但是卻一天五小吵,兩天三大吵,可說是每天照三餐,外加點心及宵夜的吵。他們也吵得很習慣,也很自然,不管大、小事就開始吵架、鬥嘴。直到有一天,她七歲的小孩問他們是不是準備離婚,她馬上回答說:「當然不會!」她告訴小孩說,這只是他們溝通解決問題的方式。然後有一天早上,她兩歲大的兒子開心的對她說:「媽媽趕快起床,去罵爸爸。」她才覺得問題嚴重了。於是她跟先生說:「我們不應該在小孩面前作壞榜樣,我決定從今以後不和你吵架了。」她先生馬上大笑說:「怎麼可能,以妳的個性,不管大小事,只要不合妳心意,妳就馬上發脾氣,罵東罵西,甚至怪到我身上,怎可能不和我吵架呢?」她很篤定的說:「我一定可以做到!」她先生說:「我打賭妳沒辦法!」她說:「那好吧!我們打賭,若一星期我沒對你發脾氣,我就贏了,你就要給我一百塊。若我在這一星期內,對你發脾氣,我就給你一百塊。」她先生馬上說:「好,賭定了!」

開始幾天,雖然有小事發生,若是以前,她一定先開罵,但現在她就順其自然,不去計較。到了第五天的晚上,她先生說,他要和朋友去附近的酒吧喝酒,他會早早回家。但是,她一直等,十點、十一點、十二點,已經凌晨一點半了,還沒看到人,又擔心又生氣,終於忍不住打電話去那家酒吧問,得知她先生已在回家的路上,於是她開始調整她的心情。想到要是以前鐵定站在門口等她先生,一進門她就會開始破口大罵,然後兩個人又可吵一整夜。但這次不同了,等她先生回來後,她用很平靜而且關心的語氣告訴她先生,她有多擔心他,希望他下次不要再這樣讓她擔心得坐立難安。她先生也覺得很不好意思,於是向她道歉,並保證以後絕不會再有類似情況發生。

一個星期過去了,她都沒發脾氣,於是她先生給了她一百塊。她說她雖然很高興贏了她先生一百塊,但她說這星期是她結婚十年以來家庭氣氛最好的一星期。她說:「沒想到這一百塊竟能改變我的婚姻生活。以前我都認為吵架是一種溝通方式,現在我才體會到和樂家庭的氣氛有多好。」

沒有人天生就是脾氣暴躁,也沒有人的脾氣毛病是不能改的。修道為的就是要把我們不好的銳角磨平,把我們不好的個性修圓,才能夠理事圓融。若是身為一個修道人,滿口仁義道德,舉著修道人的招牌,與人相處卻是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處處結下惡緣,就本末倒置了。

在這緊張繁忙的社會裡,若不注意修養自己的脾氣毛病,就很難有好的人際關係。緊張壓力隨之而來,很容易就有文明病及精神方面的疾病產生,引起家庭失和、工作不順。打開報紙,每天有這麼多的兇殺案,有很多都是源起於一個小爭執,因彼此無法放下,而殺害對方。

會生氣、動怒,往往是因為我們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做錯了,無法配合我。也就是「我執」太深,執著於「我」,而無法站在圈外來看不同的角度。所以我們生氣,怪別人不好,如:老板不體諒「我」的努力、太太不瞭解「我」工作辛苦、先生不幫忙「我」做家事、小孩不聽「我」的話……一切的一切,都由「我」而起,所以不斷的生氣、抱怨,使情況愈來愈糟。

千萬不要讓別人當導演,而我們當演員。只要稍有風吹草動,我們就激動、憤怒不平,讓「心」無法放下,由別人來控制我們的喜、怒、哀、樂。

修道修什麼?修心。也就是修一顆平和的心,理直氣和的心。唯有心平才能氣和,氣和才能圓融十方。「人道盡,天道近。」也唯有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我們修道人,時時學於理,日日行於道,相信我們不需要用一百元或兩百元的賭注來改我們的脾氣毛病,使家庭和樂、幸福。而是自自然然的把道用於生活中、家庭裡、社會上,成為一個快樂的修道人。



小故事大啟示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讓他三尺有何妨

張英是清朝桐城人,康熙六年中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著有《篤素堂集》、《聰訓齋語》、《易書表論》等書。

他做官勤奮謹慎,為人豁達大度。

當張英在京師為官時,家人由於興建府第,與隔壁方姓望族因地界不清而打官司。縣令鑑於雙方都是有權有勢的望族,遲遲不敢定案。

於是,家人修書向張英求援。張英接到家書後,立刻以二十八個字的短詩回覆。詩文的內容為: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回函後,立刻主動讓出了三尺的土地。方姓望族見狀,也自動讓出了三尺的土地。於是,在兩家之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人行巷道。

由於張英的豁達,非但化干戈為玉帛,而且造就一段千古佳話。百姓路過此六尺巷道時,均稱頌不已。

古時之人,「耕者讓畔,行者讓路」之風蔚為流行,可見斯時之人心純樸良善。曾幾何時,此等謙讓豁達之仁風美德,幾已不復存在於今世,舉目所見,盡是貪婪無厭之風盛行,凡事但為己想,更常為些微小利,便可爭得頭破血流、訟風四起;影響所及,人們變得冷漠無情、自私自利,但是,知心朋友少了,心也空虛得多了。

《菜根譚》曰:「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易經》亦云:「天道之盈也虧,乃視益謙之有無。」人生在世,應多留點餘地給別人,處處予人方便,切忌驕得意滿,但看天之盈虧之道,誰不見圓滿的月,但逢十六夜就虧蝕了,人生亦復如此!

唐朝布袋和尚曾有一首千古名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所謂「捨得」,就「捨」才能「得」,亦即是「吃虧就是佔便宜」之意,您認為呢?

活佛師尊慈示

忍一個,化得千祥;讓一步,即增百福。
忍一分戾氣,即增一分祥氣。
忍一分仇氣,即增一分和氣。
忍一分怒氣,即增一分瑞氣。
故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容德乃大,吃虧方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