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追思感言
捨己為人─勞怨不辭
──月慧菩薩成道二十九週年紀念文──
追念昔日之母儀,充滿乾坤,念師母風範,遙望莫及落於師母身上,她老人家所受的種種困苦,實非大家所能想像。師母為我們弟子受盡折磨和苦難,庇佑蒼生、渡眾離苦難,仁慈襟懷,令人無限追思感念。
謹以一片虔誠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我們同修沐浴在天道應運的東土,身為一貫弟子,大家同屬一師之徒,一 之子,能團結一致完成三期普渡使命,倍感歡欣鼓舞,有幸同沐師恩母德。
師母聖號:月慧菩薩、中華聖母。聖諱:素貞,號慧明,字明善。清光緒二十一年(民國前十七年),歲次乙未年,農曆八月二十八日誕生於山東單縣,民國六十四年農曆二月二十三日成道,享壽八十有一歲。
師母天性聰穎,自小記憶過人,且常懷慈悲之心,及長決心尋師訪道,幸遇路祖,拜其門下。民國十九年,歲次庚午年,奉中命與 師尊同領天命,肩負普渡收圓之責,亦為今日白陽弟子乾坤雙修的典範。
師母行誼中,頗多令人敬佩事蹟,最令人佩服的,便是她老人家節儉助人的精神。常勉勵我們弟子,立身處事,清廉自持。例舉:夏天暑氣逼人,師母常以白開水解渴,偶有道中前輩為她老人家買了一點水果,師母知道大家的孝心,笑著說:「喝白開水就好了,以後不要再買水果,這樣浪費了金錢。」師母對人就是這麼真、這麼誠,自己甚儉,從不怨嘆!
師母為了道中弟子,三年奔波,五年垂淚,怕的是眾生末後迷失了方向,落個白修,所以甘願納譭受謗,忍辱負重,發了多少愁,受了多少罪,四方奔走,不顧一切去渡人。師母這種大慈大悲的襟懷,值得我們效法。
師母常教我們助人時候,將自我忘了。解衣推食的精神,使人感受尤深。助人而能忘我,此一境界,能辦到者不多。一貫弟子以慈悲的心懷,喜捨的精神,開荒九洲,道辦四海,贏得世人信賴,道親遍及全球,均以此一精神之發揮使命,一貫道場溫馨無比,流露著關愛,處處表現了人性之真,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亦是師母老大人捨己助人的具體表現。
張老前人稟承師恩母德,在生活上,謹守節儉原則,永不奢侈。人際關係中,助人最樂,寧人負我,我不負人,此一捨己為人的精神,良堪道家風範,開創道業成功的鎖匙,是圓滿人生的不二法門。
師母曾叮嚀我們:「凡是別人做不到的事,一貫弟子必須設法做到: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劫之以眾,沮之以兵,絕無畏懼。」這種臨危不茍免,見利不忘義,正是我們的修持法門,從事渡人宏道的工作,唯正義是問,不懼惡勢,才能完成上天使命。
如今,一貫道普傳於萬國九洲,漪歟稱盛,海內外道場佛堂不計其數,師母的訓勉,正指引著萬千的白陽弟子,拯救人類浩劫照亮迷惘,邁向幸福無疆。
我們何其有幸,恭逢一貫道普傳之世,德化眾生,渡人求道,乃神聖而愉快之大事,於修道、辦道、宏道過程中,秉持 師母的犧牲精神,不為外物所蔽,不受外境所誘,堅定信心,將來必能斷輪迴,登理天,與 師尊師母長相左右,這是多麼幸福的未來。
師母勉勵我們弟子,立身處世,清廉自持,盱衡世局,紛紜擾攘,我們必須發揚 師母大無畏精神,心念口誦,躬身力行,寧淺勿深,寧拙勿巧,從容宏道、佈道,庶不辜負母愛於萬一,追念她老人家成道二十九週年紀念文。

天緣佛堂
溫詠鳳
甲申年金猴獻瑞,全真道院共渡六百多眾求道,功德圓滿。開班之前,楊老點傳師率領道親們共同叩首,感謝上天慈悲。
新春伊始,黃明雲講師重析禮佛意義:拜菩薩就是拜自己,試於鏡前,雙手合十,不是看回影,而是凝視自己正在拜「自性佛」。請記著:我們不是為了現實生活的利益,求福、求名、求壽而修行拜佛。凡有目的之行「善」,不能算是真正的行「善」。
以這次全真供齋為例:道場之同修們齊來行「無畏施」,及時提供八百多個飯盒,以方便來參拜的進香團隊。類此造就奇才的先決條件,是大眾的智慧、靈睿,一人為大眾,大眾為一人,彼此幫助,相互學習,充份的體現集體精神。許多事情圓滿,不是依靠單方面的,而是眾志成城;一如社會乃由各行、各業的人,用他們的能力、血汗結合而成。為此,大家要學習「感恩」,即使對待家庭成員,無論是長輩、平輩、親疏關係。既是有緣在一起,就得感恩、惜福,趕快把「道」帶回家,成全對方求「道」,俾予他們明瞭道理,進而修心養性。只因煩惱都來自執著、妄念充溢著心田。而且「欲」之多、寡,與「心」之存、亡,恰成對比。
一人力量有限,應該連袂回佛堂,藉著眾人力量,讓貴眷清楚自己原來是一個「自性佛」。是否記得,求道禮畢,接受「恭喜」連連,「恭喜」的是你重作新民。「新」者「進」也!這新民有別於癡迷、顛倒之凡夫俗子。伊川云:「學問之道無他也,惟知其不善則速以從善而已。」認識到「善」學者之於「心」是:「治」其「亂」,「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繼而朗然徹悟,將累世以來之陋習、脾氣、毛病澈底的修改好,再者行功立德,讓九玄七祖一起超生,著實是屢世修來的福報,那麼,該知道要「感恩」了吧!
一貫道而言「禮佛」絕非只粗糙的行三鞠躬禮。凡我同修瞭解到「三寶」護身的尊,自然而然於每日早、午、晚燒香禮。恭敬、摯誠地作揖、行叩拜禮更是五體投地,其姿態恰似始自娘胎之「赤子」顯示本性、本心全足與「道」合一:如斯守著正門,抱著合同,拳拳服膺。「拳拳」是牢握不捨之意;「服膺」是緊貼胸前,牢記著這「善道」、「真道」。抱守著這上天賜予之寶貝,必能迴光返照,當「懺悔」、「感恩」付出之後,智慧將是源源不斷……。能夠「外敬內靜」,必然恢復「心」的本來充盈狀態。
須知「自性」是玄妙的、是好的、乾淨的,它是佛性至寶,蘊含著無限的寶藏。奈何落入後天,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六根」接觸「六塵」。「塵」者污染之意,形成我們對物質有很大的「慾」念,所帶之習性又是很不好的,足以遮蔽整個清淨的心靈,使「自性」不能顯發。固此,禮佛教我們頃刻不離這方寸寶田,用智慧來關照自己的「心」,凡事都往內求,而不是往外求。
禪語人生中,孔子如此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學者「覺」也:覺悟、菩提。念念背「塵」和「覺」,謂之「志」;即厭背「塵」而安住「覺」。三十而立;「覺」不被迷情所動,謂之「立」。四十而不惑;「覺」能破微細疑惘,謂之「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覺」能透真妄關頭,謂之「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加來藏」,謂之「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如來藏」,即佛法──去除貪愛與執著,這是得心自在。孔子漸悟的生命歷程,就是自己認識自己的最佳典範。
論語學而篇:曾子之「吾日三省吾身」,其「三省」藉以掃除內在心地塵埃的初步功夫。煩惱、執著俱來自心地雜染,導致行為不正、不圓滿。人,貴在知「自省」,可以避免陷在「貪」、「嗔」、「癡」這三毒之漩渦中。且聽聽這個小故事:
皈依佛門的一名小沙彌,長年累月在廚房司炊務事。某日,奉長老之命,出寺接受施主禮讚、供養,自忖目不識丁,更不諳講經說法,焦灼之餘喃喃自語:「無知真苦惱!」不料,此話一出,竟令低頭聆聽的施主豁然穎悟,還心悅誠服的盛讚「高妙」,長久以來所期待的正是這一句話。追悔過往,妄心落入執著纏縛之迷境,自然是煩惱叢生。可見人之所以有煩惱、感痛苦,是因為沒有悟通人的本來面目。每一個人,都有其善、惡,當惡念萌起時,要疏導它,「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煩惱隨緣省察,自必不為所困。其實仁、義、禮、智、信及其善端,是可以通過「反思」來得到的。
迄今社會,夫婦平等,都為家庭生活在打拼。思量一下老師的話:「生」有仁、義、禮、智、信,才顯勃勃生機;要是仁、義、禮、智、信蕩然無存,必暮氣沉沉,失卻了生之機,焉能「活」?人生莫為千頭萬緒的繁複而耗盡,要簡潔、要簡潔。
基於此人的行事以「道」為唯一楷模,必須不走樣、不歪曲、不能脫離與違背。故而針對內心「無明」處,戒慎在「己」。只以「義」是
人心中固有的,要知足反省,內求才是。
秉持著「反躬責己,須用進一步法,接物待人須用退一步法。」禮佛又促使我們效法仙佛的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謙讓是表示已進步、晉級了,假如老是喜歡人家稱讚,經常要聽誇講的好話,那是絕對不會成長的。再說,要是達到內省不疚的境界,確切需要一個過程,這就是「修養」。
此際,誠邀大家來歌頌老祖師一首偈:「手把秧苗插滿地,低頭便是水中天,內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心地無染,即能映照萬物,心中的這一片青天,但看你如何使心如止水,映照那清淨光明的「本性」。仰祈我道親牢記著這「自性佛」,那是你回鄉能尋的唯一線索啊!若你心不在學而強諷誦,惟入其耳而不諦於心;人,一旦失卻了不斷精進的愿望,便毫無可取了。同修們,還是加油吧!

祈福祈慧 賀新春隨記
羅瑞華
祥猴獻瑞迎新歲,祈福祈慧修大道。
二○○四歲次甲申,美國洛杉磯全真道院迎新春之際,在楊碧珍老點傳師的領導下,由一批年輕道親簡子敏、簡子堯、郭巧壹、黃秀華、劉芝華……等,將整個佛堂佈置的莊嚴活潑,呈現一股青年人的朝氣。後學也帶領插花班學員,插飾花卉,增其美奐。
一月二十五日年初四(星期日)道親們滿懷心喜回到佛堂參與團拜,祈福祈慧互賀新禧順意平安。楊老點傳師也以大家長的身份,發給道親們一個小紅包,祝福大家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獻香團拜之後,道親們各自分頭幫忙準備迎接將要到來佛堂祈福祈慧的越南裔朋友們。因此在天廚裡,洗菜的洗菜、炒菜的炒菜、裝飯盒的裝飯盒。
郭詩永點傳師帶領辦事員安排迎接招待之事,整個佛堂道親們忙上忙下,忙的不亦樂乎。
在此的前一天,陳正夫點傳師、辜添脩點傳師、溫國基點傳師、郭詩永點傳師帶領多位道親們,在停車場搭起三個大帳篷作為臨時餐廳,準備供應給七、八百人輪替使用。易榮熙壇主也設想週到的在租借的洗手間旁,裝置六個臨時水龍頭,讓新道親淨手。
中午一點三十分起,十六部大型遊覽車陸續到來,學長們在門口列隊歡迎,在辦事員親切的指引下,井然有序的上二樓老 堂參拜祈福祈慧,並且心喜求道,此時五位點傳師身負重任玄授三寶,黃明雲壇主手持麥克風以粵語解說求道好處,多位越裔學長:溫詠鳳、溫潔芳、呂柏欣、張永美、林勤娟、王美嬌、溫美發、辛樹鳴、史振英、陳靜嫻……等,發揮出最大的語言功效,以越南話和新道親溝通;當然也少不了陳秀真、李寶莉、陳秀珍、杜梅瑞、李英賢、陳志坤、陳彥宏…等學長,忙著收集填表掛號。學長們在同心同德幫辦助道,同心協力之下完成各項使命。
民以食為天,新道親朋友們陸續下樓準備用餐,佛堂也將原本的餐廳,供奉一尊觀世音菩薩,因此在用餐前,也都經由吳大德庚戊、陳世莉壇主……等多位學長的拈香結緣參拜。進入先前在停車場搭好的帳篷,依序領取便當入座用餐。此時一眼望去,以高朋滿座來形容還真不夠呢,因此開放講堂疏解一番。
人多好辦事、人旺道氣旺,新的一年起源,道親和辦事員們在各位點傳師的領導下,同心又同德增長道氣,是好彩頭、是好緣起,相信二○○四年的道務將會更加宏展。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新道親朋友即將離席了,帶著不捨的心境互道珍重,保持聯絡常回佛堂,相互共勉好好修,做個活菩薩。

感恩
羅煥瑜
感恩上天老 慈悲,老師仁慈的接引,先慈安祥進入彌勒兜率天;同時感恩楊碧珍老點傳師、各位點傳師和道親的慈悲,讓家母在人生旅程的終點站,擁有殊榮接受一貫禮儀,莊嚴祥和的劃下完美的人生句點。
二○○四年元月九日,家母(羅徐柑妹)在一次不幸的車禍中在醫院急診室,因心臟衰竭二度急救無效,而盍然仙逝;內人(維卿)也身受重創肋骨斷裂。然後學首先接到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載著二姊趕到醫院要見家母,但因醫生搶救無法探視,趕緊到另一急診室探望內人,見其口鼻罩著氧氣管,胸腔兩側插著導管,當下真不敢相信眼前所見的事實。接著回頭到另一急診室探望家母,得到的是家母辭世歸天了,頓時兩眼都是星,腦中一片空白雙腳軟弱靠在牆邊。天啊!怎麼會這樣?媽媽您怎麼就這樣的走了!
人生無常,親人的離去心中永遠是有著千千萬萬的不捨,但是事實畢竟是事實,勇於接受是家人必須面對的,相信先慈在天之靈也能坦然接受,因為在老 慈悲,老師仁慈的指引下,歸真返樸瑤池返駕。感恩楊老點傳師,在第一時間也趕到,帶領家人唸誦「彌勒真經」,同時協助家母手抱合同,且手遮耳邊輕囑三寶;讓家母順利通關入天堂。
先慈在一九九○年移居美國洛杉磯,次年就隨同家父,求得大道歸眷彌勒弟子,接著兒女、孫輩媳婦皆求得大道。一家大小每週日偕同行佛堂,聽道理、學道理、行法施、行無畏施,幫辦助道歡樂無比。因此感恩 老 的慈悲,讓家人都能在這個大家庭中,盡其所能、盡己之心,修道行道盡棉薄之力於道場中,並且與眾生結緣。
道真、理真、天命真,的確是一個修道人不可質疑的真理,有緣眾生在明師持引幸得大道,就須憑持心意,善念不移,虔誠信奉,明理修真,渡己渡人,宏道護法。將學道、修道、行道做為己任,以不負天恩師德、祖師鴻慈、
老 的慈懷。
先慈是一位傳統保守的客家婦女,相夫教子,和睦親友,平日在家後院種植蔬菜,週日開班帶到佛堂分享道親。每逢節日、慶典做出拿手的「米台苜」、「草艾粿」、「菜頭粿」…等祭拜仙佛,遇有道親設壇,幫辦助道也不落人於後。 老 慈悲,家母雖識字有限,但卻能明智達理,一生中總是默默的在做該做的事,修寶貴的真理,行宏偉的大道。
媽媽您確實領受到天然師尊的叮嚀:「修道人要學習師母的隱」。媽媽您這一生的風範,兒孫們會永懷且效法,因為在您走完今生的人間,接著被老師接引到仙境的兜率天,是例例為證;因為您的媳婦(維卿)在夢中見到您在天上一個美麗的蘭花園中與眾多仙佛同樂(家母特別喜愛蘭花),媽媽在家人為您設的靈位前,當大哥、大嫂遠從澳洲趕來,進入家門時靈桌上的大柱香,頓時開成蓮花狀,隔日姐夫從台灣到來,當進入家門時,連蓮又開了。在家母要舉行告別式的前三日,後學祈求 老 慈悲、家母的諒解給後學勇氣,到醫院告知內人,媽媽的事情,在臨出門前燒香祈求,結果大柱香又第三度開展蓮花。因此後學虔誠的感恩 老 的慈悲,先慈確確實實的被老師仁慈的接引到 老 身旁。
學道、修道、行道,在於每個人的領悟與實踐,家母一生就是默默的做事,不與人爭,不麻煩別人,更是樂善好施,只要能做到的永遠是扛下來做,絕不假手他人,就如同先慈的走也都沒有留下半點牽累給家人。媽媽如今您已隨侍在 老 身旁,相信您不只是在庇佑爸爸和家人們,而更是在學習仙佛的宏願,庇佑更多的眾生,媽媽!您安息吧,安祥的隨侍在 老中娘身邊吧!
言不盡的感恩!感恩!感恩!……
「感恩」─感恩上天 老 降下大道,普渡眾生,讓有緣眾生求得大道。
「感恩」─感恩上天 老 對家母的寵召,駕返瑤池。
「感恩」─感恩全真道院點傅師及道親們,以大道禮儀之殊榮追思表彰家母,讓家母懿範永存。
「感恩」─感恩所有參加家母告別儀式的前賢大德親朋好友,並且弔贈輓聯、奠儀、花圈花籃,陪送家母最後一程。
「感恩」─感恩上天 老 給予後學精神與力量的支撐,在醫院的日子裡,心中倍受煎熬的對內人隱瞞媽媽的事情,因為當道親、朋友探望內人時,內人就要道親朋友去探望媽媽,後學都強忍著淚水往肚吞,告訴內人媽媽沒事,同樣的在復原中。
「感恩」─感恩仙佛的加被,讓後學能有超強的精力,白天在醫院照顧內人,晚上回到家裡處理家母後事及守靈。
「感恩」─感恩!感恩!媽媽您一生對子女的負出與照顧。
媽媽!請安息,我們永遠懷念您。

小故事大啟示
三條遺囑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從前,有一個老漢,他有三個兒子。
有一天,老漢得了重病,眼看好不了,便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要他們每人找兩根與胳臂一樣粗、一樣長的棍子來。
三個兒子按照父親的吩咐,每人找來了兩根木棍子。
「孩子們!」老漢便對三個兒子說:「我已經老啦!又得了重病,說不定在什麼時候就要過世的,我沒有多少家產遺留給你們,只準備給
你們留下三條遺囑。現在你們先把拿來的棍子,每人折斷一根!」
三個兒子不費力氣地把各自手中的棍子折斷一根。
老漢看了,又說道:「現在你們把其餘的三根合在一起折斷它吧。」
三根棍子合在一起後,三個兒子用盡力氣,可是誰也沒能折斷。
老漢便說:「你們懂得這個道理嗎?這就是團結一致的力量呀!我的第一條遺囑就是希望你們在我死後,和和睦睦地一起過日子。」
老漢接著又說:「我的第二條遺囑是要你們在吃白麵包覺得沒味道的時候,就蘸上些蜂蜜吃,至於第三條遺囑。我現在不告訴你們,你們
先照著第一、二條遺囑去做,如果遇到困難的時候,再向你們的母親問這第三條遺囑,因為我已經把第三條遺囑告訴了她。」
老漢說完後,就去世了。
以後,兄弟三個按照父親的遺囑,和和睦睦地一起過日子;吃白麵包時還蘸上一些蜂蜜。可是不到幾年,把不多的一些家產都吃完了,一個果園也荒蕪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難起來,到最後,實在無法可想了,就向母親請問父親的第三條遺囑。
「孩子們!」母親說:「你們的父親叫我在你們最困難的時候,才告訴你們。他的第三條遺囑就是──在我們的園子裡,不知那一棵樹下埋有一布袋的元寶。現在你們就拿挖土工具去挖吧!」
三個兒子聽到這話,連忙拿起挖土工具,在每棵果樹下挖了起來。挖到疲倦時,肚子也餓了,母親給他們送來白麵包和開水,他們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似乎比以前蘸著蜂蜜吃更香甜。
他們吃了就挖,挖餓了又吃。這樣挖了一兩個月,他們把每一棵果樹下面的泥土都深深池翻了一遍,雖然沒找到了元寶,可是荒蕪的果園,又結滿了肥碩的果實。
這時,母親把兒子們叫過來說道:
「不要再為元寶耗費心思了!你們父親的第二條遺囑意思是說,勞動後吃白麵包喝開水,比閒著吃蘸蜂蜜的白麵包更香甜。你們要齊心合力,像找元寶一樣地辛勤勞動,經營好果園;只有依靠勞動,才能解決一切困難。這就是你們的父親要我告訴你們的第三條遺囑。」
團結和睦、恬淡知足、辛勤勞動,是父親臨終前的三條遺囑,也是留給三個兒子的最佳無形遺產;而兄弟三人亦能秉遵遺囑,如實地實踐
父訓,當今之世,有如此的父子,怎不令人欽敬稱許!
有了團結之心,必能同甘共苦,和睦相處,且能共禦外侮,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即是;能淡泊物質,便可無貪無求,守份知足,
生活得快樂幸福;工作勞動,才能安定我們的身心,生活才有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現代的父母親也難為,辛勞一生但盼年老享福,但總為遺產的問題而大傷腦筋,常無寧日。其實,子孫若賢明,諒必更勝於己;子孫若不賢,給予遺產反而會害了他,您認為呢?
活佛師尊慈示
積財以與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之;
積書以與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之;
唯積德以與子孫,子孫才能得其澤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