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認識大道與天時

前人的話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大道,自古以來不輕傳,是一代傳一代,單傳獨授的法門。雖是佛、聖、賢,亦不敢逆天命而輕洩也。子貢嘆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由此可知,天道不易得,道的尊貴是無形無名的,貴得無為,無不為。「天上地下,唯道獨尊」不錯矣,人若能得一的玄機,就能超凡入聖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天下最寶貴者莫若道也。道是人人之本性 (靈魂),是一身之主宰,時時刻刻不可離也,可離者非道,即拔本塞源性命難保,能徹悟人生觀的真相,了解生死之根本,真實徹悟了愿,就能返本還原。

末法時期天道降世,菩薩及諸天神聖都降世,來幫辦彌勒祖師,佈道福音的工作。上天 老慈悲把三寶真理的心法,降到火宅,救回眾生的靈性,人人可回天與 老同在,這是最寶貴的良辰佳音。

上天 老派了彌勒古佛掌理天盤,濟公活佛掌道盤,諸天神聖協助,天然古佛,月慧菩薩執掌道權,老前人、前人、點傳師把上天的天命一貫道真傳,傳給有緣的兄弟姐妹們,這是有史以來空前絕後的大聖業。

所有神、聖、佛均協助三期普渡的聖業,不僅是五教的修道士,更是千門萬教的人都來迎接彌勒菩薩,到人間來開龍華會,凡有靈性的都可獲救。道是教人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法,內淨諸業,外渡他人,未來必能回理天往彌勒處。

上天 老慈憫,只要你認得清,佛門大大開,世人快快把大道尋。化戾氣致祥和的責任,盡在我們肩上。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快馬加鞭,勤修大道,參與辦道,渡眾工作,切莫辜負上天降道及諸佛菩薩之苦心。請各位道親們盡速來做彌勒祖師之弟子,希望人人都是萬劫中最幸運的人。

識天時──世尊曰:「末世福慧雙修之眾,當在彌勒菩薩前為彌勒弟子,受彌勒菩薩教育,如作為者為正見,若謗彌勒者為邪見。佛後告阿難:以上佛語汝當護持,切勿忘失,末世眾生道聞彌勒真經者,當為末聞之眾,開生天路廣渡群生,同聞大道,同拜彌勒,是時共有十萬菩薩,八萬億諸天神聖者皆發大願,於末世願隨從彌勒下生開荒渡眾。」今有很多修道持戒,,正是他福慧的功德,又能持守彌勒祖師授託契頂禮,領受三寶之玄理,以彌勒同註天盤,這是正見的真理。

在彌勒真經中有幾句值得推敲。「天真收圓掛聖號,等待時至點神兵,親在仁天中華母,九蓮聖教歸上乘,紅陽了道歸家去,轉到三陽彌勒尊。」這幾句話中已明言,紅陽了道歸白陽掌超生了死之工作,白陽期是彌勒為尊。天真或中華母都是指領導的師尊師母,是應在此時傳達上天的使命。

天道者即萬事萬物統一之自然真理,致廣大而精微,「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萬物與我同理而行,可納宇宙虛空,凡夫雖未臻此圓滿俱足,自性為本體,在日常生活裡,二六時中,無論處於凡俗之境,或辦聖業當下,莫不在心地用工夫。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當時眾人皆默然,雖獨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吾等講求道,而是本來就有道的存在。道乃人應知其所止之處,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上天慈悲可以給人人歸根復命。眾生豈可不參悟歸根復命的工作。

天道無形理不偏
明師一指合天然
歸依三寶原胎子
返本還原金線牽



天緣佛堂        溫潔芳

九月課題:道的寶貴,全真大家長楊老點傳師請吳韓衛學長指揮,帶我們練唱一首調寄禪院鐘聲的廣東道歌:「大道至尊」,也是越南華人道親準備於紀念師尊成道日暨中秋晚會,在全真道院演唱的主歌,敬邀大家共參詳,相信您會感動的,感動得讓人心甘情願發心,那是最強的愿力啊!在此獻上歌詞:

大道至尊

紅塵四野  連綿浩劫多端  刀兵戰亂
旱災飢饉難尋樂苑  三災凶險末劫眉燃
只為那凡人罪愆招禍變  種下重重債冤
聲色貨利  貪嗔痴愛  迷戀假快樂
善惡差一線  應該改過莫再遲延
上天不忍善惡俱遭損  普降道闡收滿圓
金公繼末線 濟佛臨凡  應職師尊
月慧慈懷  接續金線  淘化三天
常將修道勉  為道  要始心堅  效師法師
念師敬師  真修切莫倦  財施法施
勤施布施  功德結成圓  誠化感動天
同心修聖業
“渡化大同立志願  策鞭努力毋遲延  同真修
相互勉  常存大志  化解末劫  息爭端
真心當可報蒼天  永記師恩了素願
同返先天 他朝會見  共暢聚贊歌道至尊”

午未交替,整個世界將會是走下坡,大家仔細看看,今日我們享受高消費和物質便利的同時,也吞嚥著與之伴生的苦果,都是人類所造的孽,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自然災難的持續,戰爭的恐怖,道德淪喪,生存的壓力,心靈的空茫,一切一切,我們的生活必須去面對的呀!

人類互相之間,惡性的競爭與殘殺生靈,犯了瀰天大罪,上天不忍玉石俱焚, 老降「道」拯救善良的人。師尊師母好像太陽、月亮帶給我們光明,賜給我們「真理」,正顯示師德圓融光明,在於督促大家宜向光明層面看,用真心與上天溝通,感恩懺悔,將心比心用我們的心對上天的心。但是大家卻把它忽略了,偏偏艷羡雲層裡披著彩色繽紛霓裳之彩霞,那怕隨之即逝的曇花一現亦然。

在此五惡濁世的人間,物欲引誘,人心善變,對「性」「命」而言,往往是輕其「真」,重其「假」,即是輕視「靈性」,重視「假體」,迷戀花花世界;縱使僥倖求了道,總是不肯修、不立志、沒目標。如果一個人,不曉得船要駛向那一個碼頭,那麼任何風向都不是順風的。基於此,認清我們應該走的路,堅定地向著目的走下去吧!
「道」的至尊至貴,是讓大家求道之後,立志修個良心道,培養道親們正確的思想與「本性」相應,不追求物欲,得到內心自由、安寧。只以人的「善」與「惡」乃至人的個性、氣質都是環境所造成的,永遠記住:污水當不成鏡子,「惡」行結不成「善」果。

過去,未得道之前,我們受著「欲望」的驅使,盲目地投入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卻肯定是不能帶給我們滿足,如果能夠使我們滿足,那麼現在該是很滿足了對嗎?不妨經常回顧一下您的成就,想起那些跑在您前面的人,要同時想到落後於您的人。

「道」告訴我們正路,「道」引導痴、迷、頑、劣眾生要洗心滌濾,恢復先天「本性」的純真、善良。依靠立定志向,認清目標前進,改「惡」向「善」,最後必獲上天賜予恩典:化解劫難。道親們:能不謹慎嗎?

因此,大家知道修道好,自己得到安樂,也要學習菩薩顧及浮沉在苦海裡的眾生。前人已為我們舖好一條光明大道,看看我們的腳是否依循著去行。捨得凡業,放下塵務,對俗世情緣又看得開,多撥點時間、空閒去渡人。求道之後,亦要成全道親修道,俾令人人求得尊貴大道,肯修身、修心,大家如此誠修,家庭必定和樂。

平時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千萬不要左顧右盼,應該體認一個人生命有限,但前進的歷史過程是無限量,
因此我們一定要立志學習前人們,能把一點點微力,貢獻給前進的過程,這種貢獻是永恆的,也就是人生價值啊!

我們遵照師志愿行,誠摯的心最可貴。每週勤回佛堂共修,打幫助道,固然那短暫的幾分鐘,感悟到純真的甜美--真正體會而良心都做到了,修真道,辦真道,這短暫就顯得特別的珍貴了!道業能宏展與否?端視我同修在修道、辦道是否全力以赴地去度人成全:見難處,不動搖初發心,遇考也不退志來互競互勵!







一貫道的修持觀(四)陳平常點傳師講述        羅孟軍整理

道到底在那裡?各位來道場,一句溫暖的寒暄,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個真誠的關懷,道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一貫道強調的就是「解行相應」,我們一定要瞭解修道是理解性的,而不是逼迫性的。我們看到很多的老前輩,走過了人生一段很長的路,回過頭來對這一生的感受就是「行盡人間天涯路,只有修道不誤人。」要他不修道,根本就不能,因為道已經在他生命裡面產生作用了。後學常常會舉一個例子,各位有沒有喝過養樂多?養樂多是苦的對不對?養樂多是不是苦的?不是苦的是什麼味道?酸的。你怎麼知道是酸的?我們怎麼會知道養樂多是甜甜酸酸的,因為我們喝過,對不對?我們喝過了,所以我們知道它是甜甜酸酸的。「道」因為我修過了,所以我知道修道很快樂。你叫我不要修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用智慧去理解,而不是告訴別人,你不修道,就會墜入地獄。別人怎麼會相信呢?

要理解,然後要「行」。行是什麼?「真實做到」,有些人經典看得很多,說得很多,可是他沒有實踐。就像是你看了很多醫生拿了很多藥,你卻不吃藥,病怎麼會好呢?佛是大醫王,是最好的醫生,法則為一切三界無上良藥,法是最好的藥。如果只讀了很多的法門,卻沒有去實踐,病怎麼會好。所以我們要強調「解行相應」,解和行一定要一起做。前不久台灣的報紙登過一則報導,說有一個小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有一天兒子學校的老師打電話來說,你的孩子很糟糕,會偷別人的鉛筆。父親回到家就叫兒子過來,罵他,你把我的臉丟盡了,你竟然在學校裡偷別人的鉛筆,難道我從辦公室帶回來的,你還不夠用嗎?你自己偷辦公室的鉛筆,你怎麼去教導你的孩子。

有一個寓言故事:有二位博士去遊湖,一上船就問船伕,你懂不懂哲學?船伕說我不懂哲學。博士告訴他說你的人生去掉三分之一了。另一位博士問他說你懂不懂藝術?船伕說我不懂藝術。博士就告訴他說你的人生又去掉三分之一了。突然一陣大風吹來,把船吹翻了。船伕問那二位博士,你們會不會游泳?我們不會游泳。船伕就說那你們的人生全部完了。不是讀了很多書就會開悟的。而是你必須要實實在在的去做到,而一貫道就是一種「解行相應」的修行。

一個人的人格修行都要做到最完美的境界,從那裡用功夫呢?四書裡面告訴我們,「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忠」。就是孝、悌、忠而已。所以一個人要到覺行圓滿,從那裡用功夫?孩子把孩子的本分做好,父母把父母的本分做好,這樣就是在修道了。不然道在那裡?修道是解行相應的,離不開生活的,道理說得很多,實際在生活上都做不到,有什麼意義呢?我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個道場,在訓練道場的辦事員,其中有一位叫阿明的人,他要受訓當辦事員。點傳師就告訴他,你們在道場上當辦事員,看到人都要鞠躬,看到點傳師來要遞毛巾,你在家裡有沒有為自己的父母親遞毛巾,如果你只是在道場上遞毛巾,在家裡沒有為你的雙親遞毛巾,那你不足以成為一個好的辦事員,所以從現在開始,每一個人,如果要當辦事員,你要為你的父母親遞毛巾。阿明想這下慘了。因為他和他父親已經有很久沒講過話了。他認為他的父親很固執,而自己很性格,兩代有代溝。各位前賢,為什麼年老的一代和年輕的一代會有代溝呢?因為老年人喜歡談他過去的英雄事蹟,年輕人喜歡談他的未來,憧憬未來。如果你和一位長者講,說你也談談你的未來吧!他會說未來有什麼好談的,一想到未來就想到棺材,所以老年人跟年輕人是有代溝的。阿明和他的父親也有代溝,這麼久沒講話,這一下要拿毛巾給他父親,可把他難倒了。那一天他早上五點多起來,拿著一條毛巾,在他父親的房門口,走過來,走過去,想把毛巾遞上去,開不了口,十幾年來都沒有叫過父親,這一下要拿毛巾給父親,無論如何都開不了口,在房門口走來走去的,把他父親吵醒了,他的父親一看,兒子怎麼拿著一條毛巾,在門口走來走去的,就講了:「你是怎麼了,沒事拿著一條毛巾走來走去的,還不趕快去上班。」這個時候阿明沒有辦法,低著頭叫了一聲爸爸:「爸爸對不起,我十幾年來都沒有拿毛巾給您,爸爸請用毛巾。」他爸爸拿起這條毛巾,整個人楞住了,不曉得要如何說才好。各位前賢一條毛巾解開了父子的情結。修道在生活中修,這個就是一貫道。一種真實做到的生活體驗。

什麼是道?道在那裡?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道。一個家庭裡如果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個家庭就沒有道。所以在「廿五位菩薩圓通章」裡面講:有十六位是洗澡的時候開悟的。我們天天都在洗澡,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開悟?比方說牛頓,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他是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打到的時候,突然開悟了。有人洗澡就可以開悟,有人被蘋果打到就發現了萬有引力,我們天天在洗澡,為什麼我們不能開悟?因為我們沒有從生活當中,去體驗這個「道」。不要把修道分成兩個部份,這邊是有用的,這一邊是沒有的。什麼是有用的?來佛堂拜拜,看經典,這些是有用的。什麼是沒有用的?喝喝咖啡,聽聽音樂,這一些是沒有用的。錯了!喝咖啡、聽音樂,都是有用的,跟小孩子聊天,也是有用的。我們以前在台灣去成全一位道親,我們去的時候,她小孩在家。他母親為了能夠專心跟我們聊天,就準備了很多的餅乾給他的小孩,然後跟他說:我要和叔叔們聊天,你不要吵,去吃餅乾。當餅乾吃完了,這小孩就跑過來,坐在旁邊。我們在談道務,他也要插嘴。他母親就說:我們在談道務,你懂嗎?你乖一點不要吵。小孩就回答說:我也是道親呀!難道我不能講嗎?所以,不要將生活一定要分成二個部份,這一部份是有用的,這一部份是沒有用的。
各位要知道,有時候喝喝咖啡,彼此之間那種以心對心,坦誠的溝通,也是有用的。

所以道在那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打兔角。這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意思就是:真理是存在這世界上的,凡一切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想求了悟,就在鬧市找,如果只找清淨,離開凡塵世界,要去尋求菩提大道,那就會像在兔子頭上要找到「角」一樣,永遠是不可能會有的,道就此生活裡面。

所以一貫道的修持法門就是以道相親的,生活的,體驗的。「以道相親」,我們道場上都稱呼道親道親,我們不稱信徒,也不講師兄、師姊。道親不只是一個稱呼,是一個修行的風範。人之所以能夠親,是因為關係很密切。兄弟姊妹很親,因為彼此有血緣的關係,我們道親彼此在一起也是很親。為什麼很親?因為有道的血緣關係。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磨擦?為什麼會有計較?那是因為人常在表相裡計較。佛堂的事為什麼都是我在做?你都不用做。掃廁所永遠都我在掃,你只會在門口跟人家鞠躬。這個就是表相裡面在計較。如果我們能夠放開一步,把那些計較放下,以道相親,就會很親的。所以我們道場上稱呼道親道親,道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也是彼此的尊重。

一貫道的修持是什麼?一種「千錘百鍊的生活磨練」。現在的修道人很有福氣。為什麼很有福氣?天天吃得好,睡得好,可是也很沒有福氣。因為太安逸了,缺少磨練。以前的人修道,可能幾年就可能成道,現在我們修道二十、三十、四十年,因為缺少磨練,所以不能成道。以前的人修道很苦的。你看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六祖禮拜五祖,五祖就問他:「你是住在那兒?來此用意何在?是何所求?」六祖答:「唯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就派他到廚房裡面去,「破柴踏碓」。(砍柴,舂米的工作)。可是因為六祖個子長得小,不夠重,就將石頭綁在腰間,以增加體重。有一天五祖去看他,六祖腰綁石塊正在舂米,五祖就說:「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求道之人,為求無上妙法,竟如此不顧生命,辛苦如此!)所以以前修道的人,是要經過很多的磨練的。從前有個徒弟拜了師父以後,師父把徒弟叫過來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法?徒弟回答:有。師父就說:拉下去,趴著,拿棒子打三十棒。為什麼要打三十棒?佛陀明明在經典裡面講,你如果認為佛陀說法,是不解如來意,你是謗佛,為什麼你說佛陀有說法。趴著,打三十棒。隔天又把徒弟叫過來,佛陀有沒有說法?他就說:佛陀沒有說法,師父就說,佛陀說了四十九年的法,你說沒有說法。趴著又打了三十棒。第三天又把徒弟叫過來。佛陀有沒有說法?師父又問他,有也打,沒有也打,他就用眼睛看著他師父。不講話。師父又說:趴著打三十棒。你看什麼看?三千大千世界,有那樣東西是真的?趴著,打三十棒。第四天又叫他過來,問他,佛陀有沒有說法?有,沒有,眼睛睜開看都要挨打。今天乾脆把眼睛閉起來。師父又說:趴著,打三十棒。為什麼要打三十棒?修道就是要看腳下,你眼睛閉起來,怎麼能看出生命的實相。打三十棒,反正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打你。這樣就是在磨練你,在無理之前低頭,有一天你才會在真理之前低頭。

以前我們在大陸開過一個二十八天的法會。有一位辦事員,點傳師派他去服侍道長。他很高興,整晚都睡不著,終於有機會可以服侍道長了,修道可以親近到道長,真好。高興得整晚都睡不著。法會開始的第一天:泡了一杯茶,而且還是高山茶,送到道長面前,道長請用茶。道長就說:「站著,修道能夠有開水喝就不錯了,你還泡茶,你想做什麼?罵了他二十分鐘,隔天他就沒有送茶過去了。道長又叫他過來,昨天罵了你幾句,你今天就不送茶了嗎?又罵了二十分鐘,這樣,來來去去折騰了二十八天,天天這樣罵。第二十八天辦事員的點傳師來了。他一看到點傳師,紅著眼跟他的點傳師講:本來認為服侍道長是一件很好、很光榮的事,想不到會天天挨罵。我已經被罵了二十八天了。點傳師問清原由後說,這個你不懂,我教你,你明天去,先請示道長:道長慈悲,請問您是要喝開水,還是要喝茶?他就很懷疑的問點傳師,這樣會不會再挨罵?點傳師說,那你試試看好了。隔天他真的到道長那裡,向道長一鞠躬,說:請問道長,你想喝一杯茶?還是喝一杯開水?道長就說:那你就拿一杯茶過來吧!就沒有再罵他了。各位前賢,這在告訴我們,修道要注意道場的倫理,事前要先請示,事後要報告執行的情形,這才是正確的行為。這是個無言教化,以前修道真是經歷「千錘百鍊」。有一首詩是在描寫這個的。「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一等賢,粉身碎骨終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所以修道是要經過一番磨練、考驗的。

一貫道的修持法門,不在深山古洞,而是在家中修行。在家修行其實也是一種考驗,各位前賢有沒有發現,最親近的人最難相處。我們都知道,吵架的對象都是自己兄弟姊妹,為什麼會這樣?越親近的人相處的時間較多,較容易有磨擦,因為較親近要求多,又缺少一份尊重,所以較容易有爭執。在生活當中,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去尊重別人,如何來約束管理自己。                  (待續)



如何綻放心蓮?  張邦彥

「心生則一切生,心滅則一切滅」,宇宙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隨著我們的心識而顯現出來。因為透過心的分別,而造成世間的森羅萬象,即所謂「心生萬物隨時現,心有寶藏體無窮」。所以我們知道心的顯現,可造成世間所有美好的事,也可以造成世間一切醜惡的事。懂得此中道理的人,他從心裡發出信仰,信仰就有力量;他從心裡發出慈悲,慈悲可以給人歡喜。所以,讓這世間變成美好,心的力量就是一切不可解的秘密。

心既然有這麼大的力量,那我們如何來好好的引導,讓我們的心能夠散發出慈悲的一面,來美化世間的一切,後學以為有幾點可以幫助我們來綻放我們的心願。

(一)打開封閉的心房

人常常隱藏許多難以啟齒的秘密,因為沒有辦法告訴別人,只能埋藏在心裡,日久就會發酵,成為煩惱,甚至因為對自己的心認識不清,因此愚癡成為無明。記得以前台灣有一首歌叫作「愛你在心口難開」,其實有很多人不只是有愛不敢表達,有時候心裡有話不敢說出口,或是不方便,不能說,不肯說,所謂「凡人不開口,神仙難下手」,心中有話口難開,別人想幫也幫不上忙。所以我們必須隨時打開我們的心接受外面美好的世界,讓我們能與外面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將我們的心與佛的心相應在一起,那我們就會活得很快樂。

 (二)處處用心,時時感恩

心生感恩是開啟良知的前鋒,也是踏出人生良能的第一步。但是若不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用心,就不能體會到別人對我們的關懷與幫助,也就無法產生感恩的心。佛陀在世時,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位沿路乞討的老人,他的背已經駝了,拄著一別拐杖,走路很吃力,必須彎著腰,拱著背,拐杖向前撐一步,他才能走一步。佛陀看在眼裡,非常憐憫,於是趕上前去扶著老人說:「老人家呀,你這麼老了,為什麼還出來討飯呢,你沒有孩子嗎?」老人家回答說「有啊,我有七個兒子,但是他們要照顧妻子,養育孩子,所以都不願意收容我。」老人抬頭一看,認出眼前的人正是大慈大悲的佛陀,於是趕緊跪下說:佛陀呀,您救救我,我到底要如何才能感化我的孩子呢?」佛陀很慈祥的說:「道理必須『用心聽』才能啟發良知。」老人說:「那就難了,因為他們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兒,沒有多餘的心思來聽道理。」

佛陀說:「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老人問:「那我的孩子如何用心呢?」佛陀說「你什麼都不要想,只要記得將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時用心走穩,用最虔誠的心先感恩這支拐杖,因為它幫助你走路,若有惡狗來,你可以用拐杖趕走它,涉水時,可以用拐杖來探水的深淺,以策安全,所以,你要用心感恩它,如果你意念、言語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孩子。」

老人心想:「這的確是真的,這個時候我還能靠誰?我只能靠這支拐杖而已,它幫助我最多了,我應該感恩。從此以後這位老人記起佛陀的教導,每天都感恩這支拐杖的恩惠,一邊走路,一邊念著:「感恩!感恩拐杖幫助我走路,感恩拐杖讓我可以探水深淺,感恩拐杖保護我的身」,他不斷的感恩。

在老人的七個孩子心中,唯有妻子、兒女是他們的最愛,有一天聽說王舍城有一位能賜福給世人的佛陀,就帶著妻小一起去求佛賜福,他們到達王舍城時,佛陀正在為大眾開示。

那一天老人也柱著拐杖,捧著碗出來乞討,現在老人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心裡只有感恩,所以還是邊走路邊感恩。有一位路人,看到這位老人家那麼慈祥又滿口感恩,於是問他:「老人家呀,你那麼知足感恩,一定是位有福的人,你可知道佛陀正在王舍城說法呢?你想不想去看看,讓佛陀為你祝福。」老人家聽了滿心歡喜的說:「啊,非常感恩佛陀,他曾在路上開示過我,所以我現在才過得這麼快樂、自在,我很想再聽佛陀開示,可是我不知王舍城怎麼走?」這位好心人說:「剛好我也要去那邊,我就帶你去吧。」於是老人就隨著他去。

那時,佛陀已經開始說法,老人從遠處慢慢地走來,還是邊走路邊念著「感恩,感恩拐杖幫助我....」佛陀看到他,高興的說:「你來了,看你現在這麼歡喜,你是如何感恩你的拐杖呢?你來這裡面對大家再多念幾次吧。」

當時有很多人正在聽佛說法,老人家不知道他的孩子們也在裡面,他面露笑容的說:「我很感恩這支拐杖,它伴我走路,伴我生活,幫助我走過危險路,幫助我探測水的深淺,若有狗來,它還可以保護我,把狗趕走,所以我感恩我手中這根拐杖。」佛陀聽了,凝視老人的七位孩子和七位媳婦,語重心長的說:對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的心,世間有很多人不知道孝敬父母,連一根拐杖都不如,這樣的人就是缺乏感恩的心,若能孝養父母,才是真正有大福之人」,七位孩子媳婦看到自己的父親,又聽到佛陀的教誨,實在慚愧得無地自容。

他們的良知被啟發了,於是同時站起來走到佛陀面前恭敬頂禮,感恩佛陀教訓。然後轉身到老父身邊,扶著他說:「我們錯了,請您原諒我們,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奉養您。」七個孩子都爭著要迎請父親回家。

過去老人的兒子們由父親流落在外乞討為生,就是因為沒有用心體會父親的恩情,如今他們聽佛說法,良知被啟發,知道懺悔,知道應該克盡孝道,由此可知「用心是多麼重要,不用心,不知感恩,不知感恩是最可悲的人生。希望各位同修能夠綻放出我們的心蓮,而接受外面美好的世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享受我們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