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
在《論語》公冶長第五,有這麼一段記載: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一天,顏回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對他們說:「人無志不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們何不說說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說:「天下萬物,天賜同享,而無偏私。我的志向是樂意把自己的車馬,以及所穿的輕暖皮衣,和朋友共同享受,就算是用壞了,也絕無怨恨之心。」顏回說:「天下事功,天下人所應為之本份,故善行乃是人性自然的行為流露,我的志向是願意盡量發揮這種善性,而不存一點點誇耀自己才能之心;也願意盡力多行善功,不敢誇大自傲。」子路說:「弟子很想恭聞夫子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有三:使老年的人,生活沒有匱乏,能安享晚年;使同輩之朋友,相處交往,能忠誠無欺,互信互助,行功於世而各盡其力;使年少的人,能獲得適當的教養,在慈愛的照顧下長大。如此天下之人,皆各得其所。」 「願」即是平常積存於心的抱負和理想,發揮出來就是立志,是自己內心對自己所立定的目標。有了這個目標,努力不懈地去推行實踐,就能達成心願。顏回和子路的志向都在獨善其身,孔子的志向是在兼善天下,要推展仁道於天下,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其最高理想乃為世界大同。孔子安仁,顏回不違仁,子路求仁,聖賢的心志由此可以觀之。 昔日魯哀公曾問孔子:「世間之人有幾種?」孔子回答:「人有五種,有庸人、士人、君子、賢人、以及聖人。」此乃是以其心志及其所作所為而分別出來的。所謂庸人者,六根為物慾所誘,心中不存慎終之念,口中不出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效法,不力行以自立,不知根本,從物所流,不知所執者。所謂士人者,有自定的心思,有品格,有專長,雖不能備百善之美,知不貪多,只求精明;言不多說,只求實踐;行不苟且,必求篤實。富貴不能淫,貧踐不能屈。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不自滿,思慮通明而不自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遇事不敢急進,甘居人後者。所謂賢人者,勤修道德於內外,行事必依規繩,謹言慎行,言行足以為天下法,道德足以化百姓。所謂聖人者,道德合於天地日月,參贊天地之化育,窮萬物萬事之始終,百姓皆受其惠。 仙佛曰:「志為聖賢則聖賢,志為仙佛則仙佛,志為凡夫則凡夫,立何志成何名。」立志乃是一切希望的原動力,想成聖成賢,成仙成佛,或為凡夫眾生,全看此人所立的志向和所下的功夫。志在聖佛,持志而行之,則成聖成佛;若是意志消沉,灰心喪志,則為凡夫俗子。由立志而導致人的升墜,由此可知,可登高為神,可為凡夫,亦可墜為鬼。所以我們對於自己的志向怎能不謹慎呢? 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就像無舵之舟,東搖西盪,無法安定;又像無韁之馬,終日奔馳卻無定向。如此醉生夢死,永遠沉淪於苦海之中,不能解脫,這種人生有何義意?其雖生著,但卻如同槁木死灰,這就是自暴自棄,自己毀滅自己的人格,自己放棄自己的人格,最後必然永墜於四生六道之輪迴中。國父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大事者何?人為了脫生死為一大事,修道為終身大事。我們一定要發奮圖強,立下沖天之志,持之有恆,必能成就佛道。如此才不虛此生適逢上天降道也。
「認識道場」恭請陳點傳師賜導:道場是為道親成立一個生命共同體的修辦中心,讓大家有個行功立德之空間。猶念道場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視乎我道親們對「道」有信念,內心平穩,行動積極,態度堅定。大家宜對道場有所認識,導之以「正」,才不致於偏離是幸!道場包括「自性道場」和「身外道場」。 「自性道場」應該注意事項:
一、學「道」要學好──大家有此緣份成為道親,皆是一 二、修「道」要修好──白陽修士,真修實練,表、裡如「一」,以身示「道」,主要恆持感恩心,做大家的模範。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古人以大自然即是天所賦予人的使命,承認自然在人生中的作用與影響,並去探討加以認識、適應「自然」的規律。其實「知天命」乃是知道甚麼可行,而甚麼又是不可行。意喻:凡事順其自然,使社會和人生正常運轉,否則是違背了自然的規律,聰明反被聰明誤。 三、講道要講好──講師人才乃道親之標竿;講道於事前宜作充分準備,圓滿地秉承師尊、師母心法和一貫道宗旨為依歸。其他宗教之教義只屬佐證而已。固此,講師具備有正確的修、辦理念,有充實一貫道道義的內涵,不能隨心所欲而任意偏離主題、要旨。一心向「道」者,理該遵守是要。 四、辦道要辦好──即「行」道恆用平常心,在道場上照顧這片「道」務,歡喜做,甘願受;內調心性,外敬他人。靈性皆平等,正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正是不分彼此,不存分別心的一視同仁。 「身外道場」的修辦: 師尊、師母傳下之寶貴大道,同修要珍惜地責任擔起,須知一個大道場的經營,修辦道之過程中,除了人事運作有效率之外,尚更仰賴天恩師德的加庇,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列舉一小典故,事發一九八八年時,台南烏山頭原是儲水庫,奈何多月不雨,乾旱導致土壤龜裂,農作物廢耕,人造雨又屢不奏效;無計可施之下,某日省主席素筵款待,宴請各宗教人士敬邀祈雨。於是時任一貫道總會理事長張老前人立即發佈予各組線前人,翌晨值燒早香時段,每家佛堂燒大把香、行千叩首禮,祈禱上蒼賜雨;果其然,午後開始天上烏雲密佈,一直醞釀至黃昏時分,甘霖終喜從天降的傾盆大雨,如此連續下它個三日三夜……老天爺真有感應,慈悲了這場大雨此乃老前人大德敦化、誠心感動上天,讓一貫道在台灣生根! 自從受到政府承認,又迄今成為聯合國十二大宗教之一,而全球八十餘國家皆有一貫道之足跡,抑且目下已經有十三個國家成立一貫道總會,俱受當地政府所肯定。一貫道它帶給了社會安定、祥和,不論個人修為乃至修道家庭,其倫理與道德彰顯出來的,就是國家整體的環境。一貫道真是個奇蹟!師尊師母秉持上天交予之任務並堅定完成,以及老前人為一貫道的開拓,與前人輩們經歷無數風霜,依然堅毅挺拔帶領後學輩們,秉持著天心,上承祖師本懷性理心法,以啟發眾生智慧為依歸;讓道親們有體悟而更精進,藉以提昇其內在修為團結一致,將「道」傳遍萬國九洲!
須謹記我們同辦上天大道,「了愿」度化眾生,為道場盡心,為眾生盡力;彼此同心同德,都為同一個心願和同一個目的獻上心力。五月的母親節,曾於高雄舉辦了師尊師母傳道八十周年盛會,總統、行政、立法院長暨各部門長官蒞臨會場,紛紛致詞。盛讚一貫道:「功在社會,功在國家」,贏來掌聲如雷。又七月中旬的老前人告別禮上,總統親臨靈堂頒發「褒揚令」及「發華夏一等獎章」,同時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兼且各黨主席聯袂,靈前躬身致祭,展現一代聖哲老前人真修實煉,奉獻國家,對社會有所建樹的實至名歸。今天我們一貫道精神的大支持回天繳旨,感念老前人開荒下種,為大家把一貫道帶得這麼好,舖好修道平路。我們矢志永恆效法其篤志敦行之修、辦「道」精神,做為大家的楷模,圭臬,如此方能真正報答天恩師德,老前人畢生犧牲、奉獻於萬一矣。
抱有多種解釋,在抱道奉行這裡的「抱」字,後學以為用抱的動詞「堅守」、「堅持」較為適當。後學以為以十條大愿中的第一條「誠心保守」的部份內容來說明抱道奉行,會更快更容易瞭解什麼是「抱道奉行」。 十條大愿:第一條──誠心保守。保守什麼?就是抱道。怎麼抱?就是要我們:真修道,無妄心。始終如一。抱道行、守佛規、堅持到底、真修道、以警惕、永保初衷。以謙虛、性中和,學佛用功。
十條大愿是我們在求道時向上天表白的心願。當我們接觸到道,走進道門之初。由引師、保師的引荐,在那莊嚴的佛堂中,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在諸天神聖的護持中,將表文呈奏於天上,神人共之而立下這十願。從立愿後,新的我就從此開始,並希望因以後虔誠的願行,消除以前的業障,所以在求道時發下十愿,正可以表達得道後的誠心,並成就自己。現在上天垂降大道,明師奉命傳道,只要拜師求道,一旦功德圓滿,就能了脫生死,成聖成佛。所以立愿一方面表達對上天老 誠心就是以不自欺的道心抱定真宗旨,所以誠可感天,誠不但指自立,且需進而立人。所以誠心抱道就是誠守道心,保守宗旨。並堅信一貫大道的真理。不為流言所惑不為橫逆所挫,道無二心,守佛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簡單的說這樣做就是誠守道義。以無為的心,行無為之道,精進不懈,始終如一就是誠心保守,抱道奉行。不可空掛修道之名,敷衍了事,每天混日子,這是修道人的大忌,也是我們求道後不能誠心保守、抱道奉行的原因。 道是什麼?在宇宙還沒有形成的時代就有了這個道。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告訴我們,道是在宇宙還沒有誕生的時代就已經有了道的存在。 什麼是道呢? 1. 《中庸》首經第一章: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2. 子曰: ①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近道矣。 ②盡人道,近天道,人道盡,天道成。 ③人道孝悌而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並不是說在道之上還有一個叫自然的東西,為道所遵循,而是說自然是道的精神所在。天上地下唯道獨尊,而道就是我們的本性,良心、生死之門。
天道的殊勝寶貴:可以超生了死,脫離輪廻,躲兇災,消罪惡,得三寶,並可先得後修,聖凡兼修,超拔九玄七祖,行功了愿返仙鄉。由此可知,道的玄妙寶貴,修道就是修心,要我們藉假修真,變化氣質,去除污染恢復佛性。而在修道過程中較常犯的過失則是:1.知修不行。2.知行不合一。現今以是三期末劫,道降火宅,老 以生信心?生什麼信心?首先:信自己,第二:信他。要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是佛,信自己和諸仙佛無二無別,信自己因妄想與執著而不能證得,信自己本性被污染,只要我們把污染去掉,恢復自性,就和諸佛如來沒有二樣。如果不相信,就注定不會有成就,神仙也幫不了忙,如果不相信,他自己站不起來,佛菩薩對他也無何奈何。2.信他:信天道的玄妙,相信汝要實實在在,誠誠懇懇修道,行道,抱道奉行最終必能成道返仙鄉。 一貫天道是「先得後修」的「頓悟法門」。什麼是先得後修?常聽到點傳師、前賢及學長說,先得後修是一貫天道諸多殊勝之一。為什麼呢?我們知道以前的人如果想求道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先修三千功、八百果(註一)還要遇到明師才能得道。需要多久時間?不知道。要到多少地方?不知道。拜求多少人?不知道。有無機緣?不知道。就算你走遍千山、萬水,訪人無數,能不能求得明師也是個未知數。而現在,天時轉變,道降火宅,我們白陽子弟則能先得後修,因為明師的這一點,使我們明白了世界,頓悟了人生。這就是先得後修。一指超生死,鬼神皆欽敬,這就是先得的明證。所以一貫法門就是超生了死的頓悟法門。如果沒有明師給你一指點,打開你那般若智慧的所在──玄關,你還是不能得道。 後修,如何修? 一、道降火宅修行方便法門:1.守佛家戒規(慈悲、博愛)2.行儒家禮儀(忠、孝、仁、義)3.用道家功夫(清淨、虛無)
二、我們有幸求得大道應該如何修?老 我們學習了許多關於一貫天道要如何修道、學道、行道,如何渡人成全、行功了愿,如何超生了死返仙鄉。以後學個人的感覺,對初入道場的朋友如果可以以《一貫道宗旨》來介紹一貫天道的內涵,宗旨,對初入道場的朋友可能會較容易瞭解什麼是一貫天道。 後學剛退伍時,有次因保險的關係到上線的朋友家拜訪,講好聽是拜訪,其實是要看看有沒有機會請對方投保,朋友家窗明几淨,物品擺設品味極佳。夫妻都很客氣,在上線朋友泡茶時,後學拿起茶几上的小冊子看看打發時間,後學第一次看到一貫道的資料。1.每日早/午、晚獻香,參辭駕禮。2.一貫道宗旨。朋友泡好茶之後,後學就請教誰是明明上帝,後學只知道天、地、君、親、師,彌勒佛,濟公活佛,自己祖先,其他仙佛都不知道。朋友作了簡單的介紹,後學又問那什麼是一貫道?朋友拿起一貫道宗旨,告訴後學,這就是一貫道。後學一看首句:敬天地,禮神明…終句冀世界為大同。哇,世界大同,那和《禮運大同篇》所說的大同世界,世界大同不是一樣的嗎?真了不起。次月後學全家人在台北求道。因此後學個人以為對初入道場的朋友,如果能先予介紹《一貫道宗旨》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奉」恭敬的獻給或接受。「奉行」恭敬的實行。為什麼要奉行?因為自古以來正法難聞,想得大道真是不容易,道是非時不降,非人不傳的,如今三期末劫,老 「行」實際的去做,不要有始無終而功虧一簣。也不要知修不行或知行不合一。 人生最公平的是什麼?是「時間和生死」。《列子說》第七,楊朱篇說到有關生死這個大問題。孟孫陽問陽朱說:「一個人貪生怕死,整天祈求長生不死,你覺得怎麼樣?」楊朱回答:求也沒有用,你看仁德如堯舜,而兇惡像桀紂者,乃至於一般的人反正都是會死的。孟孫陽又問:「那麼求命長一點呢?」楊朱回答說:「生死有命,並不是誰特別關照,或者是每天祈求就能夠長命的呀!人情的好惡,對人世間事情的痛苦,快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經歷這些世事一百年,已經讓人有點不耐煩了,又何必接受長壽的痛苦呢?」。孟孫陽又問「那麼長命不如早死的好囉?」楊朱回答說:「不」。人既然活著就應該讓他自然生長。如果快要死了,也要順其死,不用眷戀難過,強留更增加他的痛苦。生命短促,能夠不愁生,不怕死,就不會擔心生命的長短、快慢了。人的一生年歲不盡相同,有人長,有人短,但是「長」是「短」都無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規律。要如何生而無憾,死而無憾?就是求道以後,依《一貫道宗旨》所要求的「抱道奉行」,自然生而無憾,死而無憾。 「抱道奉行」就是要我們堅信道真、理真、天命真,因道的殊勝寶貴,我們要恭恭敬敬的、實實在在一步一腳印,遵循《一貫道宗旨》老老實實、有始有終的實行。 註:三千功、八百果 第一千功:修己之德、人道之功: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三清四正、修養身心,自性圓融。 第二千功:處事之理,世道之功:己立立人、勸人為善,淨化人心、伸張正義,弘揚真理。 第三千功:渡人之道,天道之功:了凡入聖、捨身辦道,代天宣化、不畏艱苦、同助大同。 八百果: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