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 行道立功 修道只是要將歷劫中自性所矇蔽的一些污穢的東西清除,也就是要去掉迷惑、革除虛妄習氣、變化氣質,使行徑合於中道,以達內聖。立德乃是慈悲心懷及博愛精神的推廣行遠,渡眾濟世,建立德業以達外王。內聖外王能充足圓滿,人生的價值就能徹底發揮而完成天命職責。但是人生短暫,世事無涯,要以如此有限的人生來完成天職,達到至善的境界,一定要有很大的毅力和願力。道不行不至,理不究不明,行道要腳踏實地、躬行實踐,從日常生活中倫理道德做起,久久功純,便能覺醒體悟人生的真諦,能發揮自性的光輝而行功立德。當今白陽修士要行道立功,應行六度萬行法。 六度萬行法就是布施度慳貪、持戒度邪淫、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這是成就菩薩道的六個科目,要成就金剛佛性,必定要先修通過這六個科目。眾生因為有慳貪、邪淫、瞋恚、懈怠、散亂、愚痴等六種弊病,菩薩就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以渡之。因此,六度萬行是證菩薩道之法,亦是成就佛道必由之路。 一、布施度慳貪 布施是廣泛的施捨,施捨金錢、精神、時間、力量……等等。慳者惜物不捨,貪者貪求無厭。在眾生的習性中,染了很多的慳貪,人之貪是說不完的,諺云:「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慳貪的心,使我們造了很多的罪、過、錯。就是因為人有慳貪的心,所以才要用布施來度。 二、持戒度邪淫 持戒就是持齋守戒,邪淫乃是八邪和淫慾之心。人之所以生死循環不息,因果輪迴不止,都是因為自己種下許多輪迴的種子,和結了許多的冤孽。這些都是由貪、瞋、痴、愛、酒、色、財、氣等種種黑暗心念行為,以及名利恩愛的追求中貪著享受所形成的。故人生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修正革除這些不正確的觀念,以及那些污穢黑暗的心物。然而,要革除這些心物就要依靠持戒的功夫。持戒最基本要守住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酒肉。求道以後,最好不要再殺生,因為殺生害命,締結冤欠,墜入因果報應,永不能超生了死。故我們不要殺生,以培養仁慈的德行。修道人一定不可偷盜,因為今世偷來盜來,後世要做牛做馬還人家,何況不義之財不可取。故不偷盜,以培養義的德行。而現在三期會夫妻同修,乾道守三綱五常,坤道守三從四德,夫妻相敬如賓,建立圓滿的道化家庭。故不邪淫,以培養禮的德行。修道人話不可亂說,孔子曰:「巧言亂德」。妄語則無信,人無信不立。修道人要實實在在,不要虛偽,言行合一,以身作則。故不妄語,以培養信的德行。酒會亂性,有礙本性的清寧,容易犯錯,肉最好不吃。故不酒肉,以培養智的德行。 三、忍辱度瞋恚 為什麼要忍辱?因為眾生有瞋恚之心,瞋恚是眾生最容易發露的毛病之一,這是修行最大的障礙物,俗語說:「火燒功德林」。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修行為一大事因緣,是生死大事,假若不能忍辱,將會誤了超生了死的大事。 四、精進度懈怠 懈怠乃是鬆懈怠惰之氣質,這是眾生的一種惰性,也是辦道行道的一大障礙,此一惰性要用精進度之。因為我們有懈怠之心,所以往往稍遇困難就不能突破,常有原諒自己的觀念,也常會藉故自我安慰。因為這樣,不知使自己虛度多少光陰,錯過多少機緣。故行道之士,必要精進,消除苟且偷安的心理,抱著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渡、法門無量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之四大弘願,勇往直前,不成就佛道永不休止之精進的精神。 五、禪定度散亂 散亂乃是神散心亂。因為慾心太重,做事情六神無主,所以行徑就乖離中道而散亂了。這也是眾生的弊病,此一病症要用禪定來救渡。禪定不是指坐禪,禪定是受明師一指以後,心能定靜,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了無掛礙,如此心定靜下來,自性佛自然就顯現了。 六、般若度愚痴 般若是妙智慧,是人人本自俱有的,只因心迷而不能自悟,終變成知見或愚痴。愚痴者,愚昧痴想,不能判別是非、真假、善惡、長短……等等,此一病症要用般若度之。修行之人要拿出般若智慧,斬斷愚痴,這樣才能行道。 這六科若是有一科不修,或修之不力,則菩薩這一關就通不過,所以想成就菩薩道,這六科都要及格。然而,當然在我們修習六度萬行法的當中,一定會有很多的考驗,一定要非常小心謹慎,誠心保守,好好修持,若是不能通過考驗,那麼將再墜入輪迴,到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也於事無補了。
一年容易又是滿樹紅楓的深秋季節!我們從凡夫俗子的身份,接受了「一貫」儀式無上天命的大灌頂,作石破天驚的點「玄」後之一霎那間就成了道親。我們都知道一般修行都以超生了死為最終目的。而「一貫道」則以超生了死為起點,以希「聖」希「賢」為目標,在莊嚴肅穆的傳道儀式上指引返「本」還「源」的明路!令我們生起無比的信心、誠心、以及清淨心,乃是天道殊勝於一般宗教的地方。白陽弟子在得道以前,必先虔心跪在佛堂拜墊上,赤誠立下「十條大愿」方能承師指點明路。感謝上天老
「行功了愿」是:明道理,辨是非,更要培養真正的愛心,慈悲心,常回道場來充電接受佛光普照,好好保養及善用我們的假體,渡人成全,累積「善」緣,作回耕理天的資糧。須知:「道」是無盡的,心中有道就能看到真正的「道」,只要好好學習,拿出我們的真心誠意來研究道理,日久天長自然能顯出「真」我。做多少功德上天都登記清楚,一天修道一天功,一天不做一天空。真能知「道」而行,肯定能「成」道;有善心,有善愿,天地必助之。知道而不「行」,還是不知道。濟公活佛慈訓:希望徒兒們好好的「學道」,好好的來「修辦道」,認清這個「理」,整理好自己的心念;讓人生能逢凶化吉、前程光明、事事更順利。很簡單的,心要「實」、心要「好」、心要「正」;命運雖說是天定的,然而自己有好行為,則會改造成好的命運,從《了凡四訓》故事裡已證實此說法:我們都嚐試過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最大的困擾是生、老、病、死。再也沒有什麼比生、死大事更重要了,今天大家都已得到真正的「逆」,知曉將來所走的路。心中已踏實,只要把握當下好好的修道,必可直達「理天」。因此不可小看天命,天命是非常重大的天職,代表著仙佛。每位道親都有責任來扶持「道」,來了愿;能做多做,能辦多辦,能救多救,救拯一切苦難眾生,抑且渡人成全是行功第一大事。每位有緣人進入道場「求道」必須引保師的成全,求得道後更需努力灌溉「道苗」,照顧、施肥、得道時我們拜領老
秋季開班,請杜梅瑞講師主講「人誠天應」:誠者天之「道」,本來就有的一種上天給予我們之根「本」……無有生和死,飄飄在天堂……唯有天命點傳師其所傳之修行法,才能達「本」還「源」。前人輩們皆「誠」可以先知,知道當初從這裡「來」以後,百年由此回「去」找到「歸」宿:真正的「我」,明瞭己身之「本」,因此,誠心修煉「歸本」的理天之道,至「善」無染,不墮入六道輪迴。問及「凡真心修道者可脫末劫否?」當然!白陽修士以誠待人,「功」立於內心,行於外的「德」,至誠發露「自性」。簡單而言,佛堂參班充電,用我們身上的磁場,乃是真誠的心去明白「真理」。服裝是尚樸的白襯衫,塑造平凡簡樸修道風格,不事浮華的踏實。內心自重,誠行於外,其寶貴之處是對上天至誠。自誠明謂之「性」,自性流露著光明;換言之自性不光明,「人」的一切,就沒有著力處了。為人是否秉持自性真的很重要。所謂舉頭三尺有神靈,內心啟發著良知良能必定可以與上天相通,千真萬確的是:大家能認真致誠禮佛。當仙佛知道我們需要衪,呼喚衪。聽到頻率自必然會示現地作出回應。列舉二宗實例:(一)二十二年前,張老前人赴加拿大準備開壇,時值雪花紛飛,寒風颼颼,老人家憂心忡忡估計如此惡劣天氣勢必會影響參班人,「真理」是無形又玄妙的,具有清淨、至誠心才相感應。翌日陽光普照,氣候暖和讓大家可以順利如願,按部就班地求道、辦道,來行功了愿,成效超乎預期的好。第三天又恢復漫天之風雪原先狀況。由此體悟也勉勵大家:凡替上天辦,肯定有所感應:「天」從「人」願,那是必然的毋庸置疑!(二)台灣九二一,五點多級地震,林壇主全家虔誠修道,設有佛堂,開班渡眾。當日事發時,整棟房子往前傾斜三公分,隔天餘震又往後傾斜三公分,如此這般正恰回歸到本位,家人有驚無險,安然無恙。地方人士皆嘖嘖稱奇,平安是福!我們只要赤誠發出至「善」的心去結緣,一旦遇上天災,在人力無法抗拒時候,冥冥上蒼大慈大悲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脫離苦難。最後,杜講師以成語之典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與大家分享,只要做事誠懇用心,任何困難均可克服。道親們更應該時加自我勉勵;既然求了「道」,明白了靈性所在,要用心去了愿,渡化眾生,讓人人能恢復自性光明而守住「本性」最根源處,用良心處事,拳拳服膺,如臨深淵、如屨薄冰。不受外物所惑。依照《太上感應篇》中:我們學習每日行「三善」。「語善」講好話、「視善」觀看好的、「行善」做好事。持之以恆、日日如是、勉勵實行下功夫,三年之內,上天必降鴻福也,心誠則靈,大家互勉之!
神清氣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飄飄然。 我們先來看看人為何不能神清氣爽,太上老君在幾千年前在《清靜經》中就跟我們說:「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人本來喜歡清靜,但我們的心卻不斷的去騷擾它,人的心本來喜歡安靜,但我們的慾望卻不斷的去牽制他。人所以會神不清氣不爽,因為有妄心。心中有慾望,就會對萬物產生執著,就會產生貪求,而生煩惱妄想,因此身心就會憂苦受辱,沉淪於苦海中,流浪在生死之中,所以當然會神不清氣不爽。 人生的痛苦,主要是因為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世俗的榮辱與禍福,都會動搖人的心志,使人沉迷於貪、嗔、癡的慾念之中,趨榮避辱、患得患失,無法知足、節制,最後陷於感官聲色之中,淪為慾念的奴隸,終至無法自拔…。如:某大城市前司法主管,原來是縣級一名小警官,在縣表現優異,後來被調到大城市,逐漸委以重任,而昇到司法局長。到大城市後禁不住財勢聲色的誘惑,逐漸腐化,結果因貪汙,受賄,強姦罪,後來處死,死前說出下面的一番話:「要是當年我不從縣裡調出來,留在那裡安心當一個小員警,我的今天就不會是這樣。貪圖功名利祿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我死後我的孩子就不要再姓我的姓了,改姓别的,子子孫孫以後再也不要從政,不要當官,遠離功名利祿。平淡、平安才是福。」前司法主管的這番話,貪慾會害死人,是警世之言,對普通百姓,對當官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用,都值得我們認真的想想! 要如何治我們的心呢?要如何才能常清靜呢?太上老君在《清靜經》中也跟我們說:「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人每天的想法和慾望有多少?是無窮無盡的。人的起心動念比什麼都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環境也變複雜了,而慾望也一年年的增加,從小時候只想要的糖果玩具,到長大以後變成名利,權勢和成就,煩惱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不清靜。我們都知道萬法由心生,所以要治它,就要像老子所告訴我們的,去除我們不當的慾望,不為外物所役使,清除我們的內心,內心清淨無一物,那麼何處可以惹塵埃呢?自然而然六慾不生,貪嗔痴三毒就會消滅。人如果凡事不強求,不妄為,知足而且節制,常保一顆清靜的心,讓自己過著自然簡單的生活,那麼痛苦與煩惱將無從生起,所以常唸《清靜經》,能夠領悟其中的道理,照著去做,就可去除煩惱,常得清靜。 從前有間廟,蓋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很大一望無際,廟中供奉著傳說中菩薩戴過的佛珠鍊子。廟裡只有一艘小船供和尚出外採購之用,外人無路可接近,把佛珠鍊子供奉在廟中,是非常的安全。廟裡,住著一位老師父,帶著幾位年紀較輕的和尚修行,和尚們都期望能在這個山清水秀的環境中,在菩薩的庇佑下,潛心修練,早日修成正果。有一天老師父召集他們說:「菩薩鍊子不見了!」和尚們都不敢相信,因為廟中唯一的門,二十四小時都由他們輪流看守著,外人根本進不來,佛珠鍊子不可能不見,除非是內賊,彼此間議論紛紛,他們都從原先清淨的修行者和尚的身份變成偷佛珠鍊子的嫌疑犯。老師父安慰他們說,他並不在意佛珠鍊子被偷,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而且好好的珍惜它,老師父願意將鍊子送給這位這麼喜歡它的人。老師父給他們七天去思考,去反省懺悔。第一天沒有人承認,第二天也沒有,但是原來彼此之間合睦互信互敬的和尚們,因為多了份疑心,已經不再交談,氣氛冷漠得會令人窒息。到了第七天,還是沒有人站出來承認。老師父見沒有人肯承認,便說:「很高興知道各位都是清白的,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佛珠鍊子不曾誘惑得了你們,考驗通過了,你們修行可以告一個段落了,明天早上就可以離開這裡。」第二天早上,為了顯示自己的清白,和尚們一大早就背著行囊,準備搭船離開,只剩一個雙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薩面前唸經,眾和尚心中鬆了一口氣,因為有人終於承認拿了鍊子,讓真相大白,洗刷了大家的冤情。老師父向無辜的和尚一一道別後,轉身問瞎和尚:「你為什麼不離開?鍊子是你拿的嗎?」瞎和尚回答:「不是我拿的。」師父又問:「既然沒拿,為何留下來,讓別人誤會是你拿的?」瞎和尚回答:「疑心很傷人,需要有人承擔才能化解疑心。佛珠雖然掉了,但是佛心還在,我是為了修養佛心而來的,不是為了佛珠!」老師父從袈裟中拿出傳說中的佛珠鍊子,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鍊子還在,只有你配得上戴它!」被人誤會的滋味並不好受,但明知留下來會被人懷疑,瞎和尚為什麼還要留下來呢?因為他內心清淨,不貪圖名利,是真正為了修養佛心而來。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本來就沒偷,何必去擔心別人的猜疑呢? 會影響心境的事情很多,後學舉出一些,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 1. 清心寡慾,知足遣慾。知足常樂,不要有貪慾,就不會去為非做歹,做違法犯紀的事。 2. 萬法由心生。所有的念頭都由心而生,所以我們說修道要修心,只要把心修好管制好,壞的念頭就不會出現,人就不會惹麻煩,就會快樂。 3. 不要住相,不要執著。《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貪婪憂慮恐懼束縛了身心,束縛了世界,慈悲寬恕解放了自己,解放了世界。執著,住相則會導致身心不安寧。 4. 放開心胸,展望未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莫為夕陽添惆悵,夕陽去後朝陽來。心胸狹窄,時時刻刻與人斤斤計較,一定快樂不了,所以要放開心懷,能讓人處且讓人。 5. 養好身體。身體不好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緒,所以要把身體養好,有毛病要趕快看醫生治好。 6. 要有大智慧,才能無喜無憂。《心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從身苦心苦,做到心不苦身不苦。人生是苦,說到苦痛,有身苦:如無衣,無食,傷痛,病痛…等等;有心苦:如失望,怨恨,憂愁,恐懼,悲哀,煩惱…等等。身苦,我們要救治;心苦,我們在佛法的修持中,更應充分的控制它,化解它,做到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不知佛法,不依佛法而行的人,身苦會引起心苦,心苦會引起身苦,小苦會變成大苦。了解佛法,依佛法而行的人,會大苦化小苦,小苦變無苦。這主要的原因是:一、通達因果道理,深信業報,不為苦痛所干擾,不會顛倒夢想。二、懺悔罪業,求佛菩薩加被,多行善業來減輕苦惱。三、修習禪觀,這是由心轉身的有力方法。要神清氣爽,就要改變心境,常懷感恩之心。要珍惜感謝我們所擁有的,不要老是貪求於我們所沒有的。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如何對別人,但不能期待別人如何對你。對你不好的人,不要太介意,因為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不要老覺得世界上的人都欠你似的。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別人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我們就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能做到像老子所說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修行境界。 沒有人是不可以取代的,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的。能看透了這一點,當親近的人或朋友離開了我們,當失去了世間上最喜愛的事物時,不要過度哀傷,時間會慢慢的醫治這些傷痛。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世界末日,我們兩手空空的來到這世界上,將來走時也會像徐志摩所說的:「揮一揮衣袖,不會帶走一片雲彩。」雖然說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要太過於自我膨脹,宇宙沒有我們時,已經存在了幾千萬年,當我們走後,也會繼續再存在下去。 7. 珍惜生命,行善。生命是短暫的,不要浪費生命,與其盼望長壽,不如愈早珍惜生命,行善,做些對大家,對社會有益的事。心善行善、命能改善,更何況是為善最樂。 8. 不搬弄是非。誰是誰非,天知就對。禍從口出,不講是非,嘴巴是用來修福修慧,不是用來惹事生非。 一位虔誠信徒,步行到喜馬拉雅山的聖廟去朝聖,山路陡峭難行,雖然攜帶的行李很少,但沿途走來,還是非常的辛苦。他走走停停,希望目的地趕快出現,這時就在他的前方,他看到一個小女孩,年齡不超過十歲,背著一個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緩慢地向前走動,她喘得很厲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雙手還是緊緊呵護著背上的小孩。信徒經過小女孩的身邊,很同情地對小女孩說:「孩子,你背得那麼重,一定很辛苦!」小女孩聽了不但不領情,反而對他說:「你才辛苦,因為你背的是一個重量,但我不辛苦,因為我背的不是一個重量,他是我弟弟。」對無心人來說是行囊重量,對有心人來說是責任使命的承擔。 有的人會覺得所負的「責任」是一種「負擔」,就像行囊一樣壓在背上,越背越重,終致無法承擔。但有的人對所負的「責任」卻視為是一種「使命」,勇敢無畏的負起,當仁不讓,因此生命光彩燦爛。就是這兩種對「責任」的不同態度,造就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若把修道行道視為使命而非負擔,那麼越修越行越快樂,神越清氣越爽,生命會越光彩燦爛。
|